据央行近日公布的财务统计,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长6152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110亿元;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907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097亿元;10月底,M2同比增长11.8%,比去年同期增长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长3.1个百分点。
光大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记者:“本月数据的亮点是M2同比保持较高水平,货币环境继续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公司信贷融资需求明显,宽贷政策效果明显。”周茂华认为,总体而言,10月份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的季节性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局部疫情、房地产低迷、10月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结束等短期因素造成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表示:“当国内需求仍然疲软,外部需求加速下降时,反周期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显著效果,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继续促进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等信贷修复扩张,激活市场实体活力,协助经济运行保持一定范围。”
中长期贷款增长率持续增长。
就新增信贷而言,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长6152亿元,受数量较高等因素影响,同比增长2110亿元。
周茂华说:“新贷款同比增长较少。根本原因是居民新贷款减少,企业贷款同比增长,表明国内消费者需求疲软,其中房地产销售仍较低。”
中国银行研究所研究员梁斯告诉记者:“一方面,这与去年同期的高数量有关,另一方面,它与居民信贷需求的急剧收缩有关。
从数据可以看出,从居民部门的角度来看,短期贷款减少了512亿元,居民的消费意愿继续疲软。中长期贷款仅增加332亿元,同比大幅减少3889亿元,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仍然疲软,9月份房地产交易复苏的趋势没有持续。
然而,从企业部门的角度来看,企业(机构)新增贷款4626亿元,同比增长152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4623亿元,同比增长2433亿元,自8月份以来继续增长,这也是本月数据的亮点。
温斌认为,企业贷款仍然是新信贷的重要支持。10月,企业(事业单位)贷款增长4626亿元,同比增长1525亿元。在5000亿元专项债务存款限额振兴和基础设施资本剩余投资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项目配套融资继续跟进;同时,自9月底以来,银行加快了2000亿元设备更新贷款和中长期制造贷款投资,10月份银行负债端继续增加1543亿元的抵押补充贷款。(PSL),所有这些都促进了中长期贷款的高度繁荣。
在企业贷款方面,周茂华表示:“公司的信贷需求正在扩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积极实施政策,帮助企业稳定投资,扩大内需,引导金融企业增加公司支持,增强企业信贷需求,显示出广泛的抵押贷款政策效果。”
展望未来,东方金城表示,随着季末效应的下降和金融货币政策的长期稳定增长,预计11月份新信贷将同比增长,各类贷款的增长率也将恢复增长。其中,中长期贷款是企业的主要增长点,也是目前广泛信贷的主要动力点。
新的社会融资不同于市场预测。
就社会融资而言,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9079亿元,低于去年同期7097亿元,低于市场预测1.65万亿元;10月底,社会融资规模为34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温斌表示,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融资是10月份新增社会融资的主要联系,信托和委托贷款仍然是重要支持。
相关数据显示,10月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431亿元,同比下降3321亿元,未能继续增加第三季度的趋势;政府债券净融资2791亿元,同比下降3376亿元;委托贷款增加470亿元,同比增加643亿元,显示出持续改善的趋势;信托贷款减少61亿元,同比减少1000亿元。
“随着5000亿元地方债务存款限额的加快,10月份专项债务发行较多,但国债到期较大。由于专项债务发行节奏的移动,政府债务净融资同比减少3376亿元。在基础效应高、内部融资需求弱的前提下,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减少3321亿元。”温斌解释说。
周茂华还认为,由于新贷款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的下降,社会融资同比大幅下降。
展望未来,东方金成表示,11月国债到期将大幅下降,社会金融数据的下降效应将相应减弱。然而,去年11月仍处于专项债券发行的高峰期。今年10月,在专项债券基本发行5000亿元后,11月再次面临专项债券发行中断的问题,这可能会给每月增加新的社会金融数据带来一些麻烦。预计11月社会金融数据可能同比下降。
在政策方面,红塔证券认为,货币政策需要保持宽松的流通环境,以配合宽松的信贷。目前,中国的核心CPI仍处于较低水平,而美国的CPI超出预期。当海外通货膨胀下降时,美联储可能会放缓加息,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可能会增强。再加上当前资本紧缩等因素,我们可以期待RR降息等后续支持政策。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