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转型目标下,民营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如何?有什么特点?近日,全国工商联首次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62.6%的民营企业进入当地工业区,高能耗行业民营企业进入公园的比例较高。为什么高能耗民营企业如此积极地进入公园?专家指出,工业区可以为高能耗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托管服务可以节省公司的时间和精力,使企业能够致力于生产经营业务。
有政策,有设施
报告显示,约90%的民营企业高度认可“两个积极清单”政策,促进企业绿色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62.6%的民营企业进入当地工业区,受益于环境改善和托管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经营环境。其中,有色金属、化工、钢铁等高能耗行业的民营企业占园区的比例非常高,分别为83.3%、78.4%、71.9%。
为什么私营企业,尤其是高能耗行业的私营企业,更喜欢进入公园?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告诉《北京商业日报》,工业区拥有工业集团,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完善,配套设施齐全,政策服务协助民营企业。有色金属、化工、钢铁等领域属于特殊工业产业。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对环境影响显著,进入工业区的比例较高。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要求,专业工业区为这些企业带来了许多政策和服务,以帮助其绿色转型。
“工业区为这些企业带来了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和节能减排设备,使公司的生产过程更加环保。同时,工业区还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专业的环保技术咨询和服务,提供相关的环保培训和行业沟通,帮助企业提高环保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影响。”孙文华说。
“托管服务”更加省心
报告还提到了环境改善和托管服务的方式,以提高小城镇或公园的环境质量为目标,委托具有专业技能的环境服务提供商提供水、气、土等多要素、多领域的协同管理服务、服务支付和环境质量改善或污染减排挂钩。
例如,位于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区和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合作示范区已经试点了三年的环境综合管理和托管服务模式。在苏州工业区,有机废气和垃圾各有各的位置。例如,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湿污泥干燥后,直接运输到热电公司和燃煤发电;有机废气可以回收二氧化碳,经过精加工后产生精甲醇;在污水处理方面,一些水务公司为工业企业提供定制的污水处理服务。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高级工程师辛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工业区污染物种类繁多,难以处理,污染控制设施前期投资较大。如果工业企业将污染控制交给专业的环境服务供应商进行建设和运营,可以降低污染控制成本,提高治理效率的专业化水平,减轻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控制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所副院长、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认为,高能耗企业进入工业区是生态治理理念,也是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工业区提供的环境改善和托管服务,可以节省企业的时间和精力,使企业致力于生产和经营业务,从而使业务更加精细和强大。托管服务也可以降低成本,而不是企业自身的污染控制设施。
减碳的主动性增加
重点地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报告显示,约30%的民营工业企业编制了“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相关实施方案,53.5%的高能耗行业民营企业成立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节能降碳,积极应用减碳技术。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民营工业企业节能降碳主动性较高。
调查还显示,高能耗行业近40%的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和绿色环保投资稳步增长,同比增长5%以上,说明民营企业积极实践推动高能耗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民营工业公司基本建立了环境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体系。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80%以上的民营企业建立了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和环境风险控制体系,为深化环境信息披露、减少环境风险事故危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民营工业企业节能降碳主动性高,一方面与企业积极推进转型发展的愿望和高环保意识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和监管机构的高要求、严格的监管以及促进这些企业进入专业园区的政策密切相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北京商业日报》。
宋向清认为,京津冀地区企业积极节能降碳,体现了企业维护首都周边生态环境,使首都“蓝天绿水”的社会责任,也反映了企业更加注重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认识到只有节能降碳,增加环保,公司才能在未来真正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地区企业建立了节能降碳的环境风险控制体系,既保证了首都的生态环境,又保证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