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证券时报》 郭博昊
企业(职业)年金基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基金是近年来管理规模增长最快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为打破企业(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堵塞,最近发布了促进中长期基金市场工作实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加快企业(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期绩效考核指导,支持合格用人单位探索开放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
国泰君安副总裁、机构与交易业务委员会联席总裁、研究所所长陈忠义在接受《证券时报》编辑采访时表示,为了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企业(职业)年金基金需要保持年平均收入水平的3%-5%。然而,从目前各种资产的收入来看,固定收益资产的利率中心难以实现上述目标。
业内人士指出,需要充分利用年金基金资金来源稳定、短期流动性压力小的优势,加强股权资产在增加长期收益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职业)年金基金的长期保存和增值,更好地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编辑注意到,根据2021年实施的《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企业(职业)年金股权资产投资比例上限为40%,但目前企业(职业)年金股权投资比例仅为14%左右。
陈忠义表示,与目前主要经济体养老基金30%-50%的股权配置比例相比,股权资产投资比例上限为40%,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制度设计,为长期资本进入市场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可以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引导和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内部韧性,符合国际一般经验,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
制约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进一步扩大a股投资规模存在诸多障碍。陈忠义指出,短期评估问题突出。目前,企业(职业)年金基金一般实施年度收入排名和绝对收入评估,设置止损线、预警线等安排,导致投资策略保守,投资行为周期特征明显,不仅会增加资本市场压力,而且不利于企业(职业)年金基金收入的增加。
同时,市场化经营水平不高。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职业)年金基金将年轻投资者与中老年投资者的委托资金混合,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明显不同,导致投资组合整体风险偏好低,过度强调资本保护收入,投资固定收益产品。
此外,覆盖面相对有限。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共有15.6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覆盖员工3219万人。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中国庞大的员工队伍相比,仍然不足。根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数,企业年金覆盖率仅为7%左右。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覆盖面有限,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也制约了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规模的增长。
为了解决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进入市场的堵塞,该计划建议加快对企业(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的长期绩效考核指导。
广发证券战略首席分析师刘晨明指出,评估体系鼓励长期资本投资,有利于市场建设的长期资本基石。加快对企业(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期绩效考核的指导。通过提高长期评估的权重,可以减少短期评估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干扰,增强企业年金等长期基金进入市场的信心。
编辑指出,目前,监管部门正在通过延长年金合同期限、提高长期评估指标权重、削弱短期业绩披露等方式,及时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文件,推动年金基金建立三年以上的长期评估机制。
陈忠义认为,延长评估周期有利于指导中长期基金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在市场短期波动中开辟逆市经营战略的空间,提高资本市场的韧性,同时熨平基金收益曲线的波动性。
一些内部人士还指出,通过延长评估周期,年金基金客户和管理机构可以更理性地看待收入和风险,更愿意通过适度容忍短期波动来换取更好的长期回报。因此,在长期评估机制下,年金基金股权资产配置的比例有望显著提高,充分发挥年金基金投资经理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实现年金基金的保存和增值目标。
同时,《意见》明确支持合格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经理进行差异化投资。
目前,我国部分单位对企业年金个人选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刘晨明认为,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支持合格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这意味着企业年金将覆盖更广泛的群体,个人投资选择的自由化也有望加强企业年金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企业年金与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此外,该计划还建议逐步扩大企业的年金覆盖范围。近年来,中国继续深化年金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年金制度对不同类型企业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年金制度的快速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鼓励更合格的用人单位建立企业年金,不仅可以为员工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服务,还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更长期、更稳定的资本来源。上市公司是中国5000多万企业中的优秀代表。要以身作则,带头完善收入分配,积极参与年金制度。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