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禾
2010年2月,我正一家券商的研究室工作,桌子上的电话铃下去:“请问是陈嘉禾吗?我就是证券日报的编辑李勇,我感觉你调查报告写的挺有趣,想请给我们写稿子,你有没有兴趣?”
电话中,我立即答应。在交易业界,证券日报是有名的“三大报”之一。而我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是看当日的报刊。可以给这种报刊写稿子,怎么会不高兴?
第一篇文章也不长,1000余字罢了,那时候不发现什么。结果这一写,到今天就是14年了。那时候以为这是闲暇之余的鸡蛋里挑骨头,今日已经成了我的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里14年来,证券日报的邀稿,成为我们创作最主要的驱动力。但这些邀稿,让我的投资思路越来越越来越清晰。
要记住,人构思,有些时候只靠自己想要,是比较难考虑清楚的。我国古人云“故步自封”,也就是说曾经的自己憋在家里面一个人瞎琢磨,弄不好事儿。思索的最好方法,是一边想,一边跟别人探讨,最好是一边还把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这般,构思也会越来越清晰。
而证券日报找自己写的邀稿,刚好变成推动我理清投资思路的绝佳机会。在这里14年来,在一茬又一茬编辑督促下,给证券日报写500数篇文章、上百万字。这些文章中的一部分,还交出版社出版聚集成册,总计编写成了5本投资书籍。
在这里14年来,我读过资本市场各个方面。关于价值投资理念的,也有关于市场变化讲解的;关于投资机会挖掘的,也有关于价钱风险防范的;关于宏观经济大局意识讲解的,也有关于实际商业规律讨论的。如今转过头来,见到当初所写的那么多文章内容,我有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当初怎么想的下去写这些的!
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证券日报的邀稿,我绝不可能写下那么多文章内容,都不会勤奋进行思考那么多事。因此,与其说是我还在给证券日报发表文章,倒不如说是证券日报相信我的工作作风,帮我安排了投研每日任务。在做完这些任务之后,我的投资构思越来越越来越清晰。
此外,依靠证券日报的稳固服务平台,这篇文章也有幸触达到了大量大家。通过学习,这种阅读者获得了项目投资里的启迪,不少读者也来找我沟通交流项目投资念头。从一些沟通交流当中,大家都受益匪浅。
而在一些金融市场的关键时期,证券日报恰到好处邀稿,更让人描写了一些在那个年代严重影响销售市场、过后来说剖析比较到位的帖子。例如,在2021年1月,我还在一篇题为《资本市场没有永动机》的文章里,适度阐述了市场中基金抱团股很贵、将来可能存有巨大的风险。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这个风险直露。
在写出这几百篇文章内容、上百万字之后,我有时候会碰到看过这些文章的读者。在其中许多人都感觉,这些文章并没有白看、很受启发。一到这时,我便愈发感谢证券日报:并没有这十几年如一日的邀稿,我哪很有可能写下那么多文章内容、书友又从哪看上去呢?
证券日报始创于1993年,到今天已经整整30年。而我也觉得万分荣幸,可以在这里面的14年来,多谢不离不弃,一直为证券日报和它书友,写出我对资本市场的点点滴滴思索。衷心祝福证券日报越办越好!
(作者系九圜青泉高新科技首席投资官)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