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艺文
公募牌照已经成为证券公司争夺的项目。
近日,信达证券公示,拟设立资管子公司,从而再次申请公募牌照。已经是一周内,第三家拟申请公募牌照的证券公司。10月16日,恒泰证券、中原证券已向监督机构提交了申请办理公募牌照的原材料。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了,伴随着“一参一控”限制放宽,证券公司筹备开设资管子公司从而谋取公募牌照思路,已越来越多的实践活动。中金证券、中信证券、国信证券等证券公司皆在排长队当中。
“开设资管子公司合乎监管措施与行业发展前景,有益于加速业务创新,对焦主动管理。”有券商表明。
信达证券
将申请办理公募牌照
近日,信达证券公示,拟注资3亿人民币开设国有独资投资管理分公司,从事证券资管业务,从而促进企业资管业务更好地发展。
据了解,新开设资管子公司暂定名为“信达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经营范围为从事证券资管业务、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经营及其监管部门容许实施的相关业务。在其中,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方法业务资格待资管子公司设立后依据监管政策再行给予申请办理。
信达证券据透露,开设资管子公司合乎监管措施与行业发展前景,有助于提高业务流程使用效率,加速业务创新,对焦主动管理,提高客户资产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资管子公司成立以来,将努力完工为综合型资产管理平台,为投资者提供系统化投资理财服务项目,为公司发展提高整体营运能力。
依据招股书,信达证券配有投资管理业务部,做为资管业务的实行单位。该业务部由利益量化分析精英团队、固收精英团队、销售市场精英团队、产品团队、金融市场精英团队、集团协同工作团队经营风控合规团队构成,遮盖产品和工程项目的前、中、后面。
信达证券2023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度完成资管业务服务费净利润0.75亿人民币,同比减少约20%。在资管子公司开设以后,对其承续信达证券的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流程。
证券公司加快
合理布局公募基金业务流程
信达证券仍在积极申请公募牌照,这一点在券商行业并非个例。这一现象背后,是监管部门对“一参一控”限制放宽,现阶段证券公司能够实现“一参一控一牌”(即同一行为主体入股一家股票基金、控投一家股票基金的前提下,可以再申请办理一块公募牌照)。
10月16日,证监会网站表明,已接收恒泰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递交的《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核准》。同日,证监会网站也显示,已接收中原证券递交的《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审批》。
在今年的7月,中国证监会审批中投证券资管子公司的证券基金管理方法业务资格,招商资管变成“一参一控”放开后第一家获准公募基金资质的券商资管分公司。
光大证券很快就要完成“一参一控一牌”。“一参”,即光大证券正在推进转让国联安基金49%的股份;“一控”,即光大证券2022年10月拿到华安基金控制权;“一牌”,即国泰君安资管先前已获批公募基金资质证书。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现阶段中金证券、中信证券、华创证券、国信证券、东兴证券、国海证券、华福证券等多家券商,同样在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的排长队之中,中后期也将陆续申请办理公募牌照。
中证协在研究上半年度券商业绩时指出,证劵公司根据加持公募基金公司股份、新开设资管子公司、资管子公司申请办理公募基金资质等形式合理布局证券基金业务流程。截止到2023年6月末,现有13家证劵公司或投资管理分公司拥有公募基金牌照,管理方法证券基金(含大集合)业务流程规模超6400亿人民币。
前三季资产管理收益
料小幅增长
在三季度发售券商业绩展望中,国金证券投资分析师梁凤洁觉得,预估前三季度发售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3%。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规模同比增加4%至27.6万亿。预估三季度末券商资管经营规模同比下降,但是由于积极管理转型、产品结构优化推动资产管理利率小幅度提升,预期三季度总体资产管理收入同比增长2%。
华西证券罗惠洲预估,截止到2023年三季度末,偏股型券商资管产品1354只、市场份额1019亿份、基金净值1240亿人民币,同期相比2022年三季度末的市场份额1138亿份、基金净值1363亿人民币降低10.44%和8.99%,环比增加0.16%并增加0.14%。
“我们预计公募基金二次费改对证券行业的参控投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回报、基金销售收益、组织经营收入产生短期内工作压力。可是却长期性角度来说,公募基金二次费改一方面将引导行业向高效益业务流程、金融服务转型发展;另一方面管控正确引导中远期资金入市,券商公司机构业务、代销业务扩充将提升盈利能力指标。”罗惠洲称。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