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之后,中国公募基金业也走过了26岁。
公开发行基金作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在30多岁的道路上蓬勃发展。2024年,该行业整体规模上升,达到30万亿元。自9月底以来,许多基金产品也善于抓住市场机会,其净值表现值值得称赞。然而,尽管该行业的表现是显而易见的,但伴随着增长的麻烦仍然不容低估。
随着年底的临近,《证券时报》编辑回顾了今年公开发行基金经历的风雨洗礼,期待着新年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编辑《证券时报》 余世鹏 赵梦桥
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非常热闹,“大事件”频发——总规模突破30万亿元大关后,再创新高;债务基础是增长的主力军,无论是业绩还是规模,依然气势如虹;中国证券交易所A500等新一批主流指数诞生,各公募同台竞争,推动行业进入被动投资的“大时代”...
然而,在大步前进中,公募基金仍暴露了一些行业痛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比如主动权益趋于孤独,品牌和投资教育摆脱不了“带货”的思维,投资者体验依然难以提升。通过多次采访和讨论,《证券时报》编辑试图挖掘这些“顽疾”背后的原因,帮助公募基金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思考一:
主动权益基金“孤独”
在过去的一年里,基金圈几乎所有的“C位”话题都被ETF包围了,主动股权投资仍然低迷,以至于“主动跑不过被动”的声音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8日,2024年活跃股票型基金的新发行规模仅为224亿元,与2021年1.2万亿元的新发行规模不同。华南一家公开发行渠道的人士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活跃股票没有创造出令投资者满意的超额回报,投资者体验也不好。
华东某渠道人士对《证券时报》编辑表示,积极股权基金形成当前形势,需要反思公开发行基金产能不足——在行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部分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突破了自己的管理边界,部分研究人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被匆忙提升为基金经理。事实上,公开发行基金作为包容性金融的一部分,服务于7亿多账户的基础用户,自然需要解决管理规模问题。积极股权基金规模边界的增加不仅取决于基金经理,还取决于投资研究风险控制体系和销售体系的标准化和系统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生产线。
需要反思的是动态营销问题。上述华东渠道人士表示,市场抱怨基金行业在高点销售基金,但基金行业也抱怨基金在低点销售基金,因此很难引导客户进行反向投资。直到今天,基金行业仍在进行动态营销,并特别推荐哪些基金在短期内上涨良好。从这个角度来看,活跃股票基金的“孤独”本质上是由销售驱动的商业模式造成的。
北京一家公开发行的内部人士(以下简称“北京公开发行人”)告诉《证券时报》编辑,对主动权益基金的反思也涉及到对主动权益基金的预期管理和调整,这是促进基金行业做好主动权益水平的关键。“20%甚至30%的回调确实令人惊讶。这种大幅下跌包括赌博轨道和集团,但也有外部需求方预期的原因。投资者需要时间来调整对主动权益投资的预期,从需求方缓解短期趋利和供给方排名压力。”
这些反思的背后,其实充满了基金人士的深切期待。他们多次表示,主动管理能力一直是公募基金不同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上述华东渠道人士认为,与历史上的市场相比,主动股权基金有更多的超额回报,不能因为过去几年的阶段性失败而被完全否认。积极股权基金在正视和纠正问题后,仍可继续成为投资者的好帮手。
华南一位公开发行投资研究人员还明确指出,主动股权基金必须有未来和未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问题中找到答案。为此,他提出了一些观点:一是继续完善主动管理能力。经过基金公司的反思和调整,部分基金的业绩逐渐重现了超额创造能力,但需要提高稳定性;二是需要更坚定地调整市场销售节奏,反向销售的强度和效果也需要更强的干预力量;第三,预计2025年市场可能有利于基金的积极管理能力。一般上涨市场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结构性市场更有利于反映积极管理的优势。
思考二:
为什么基金经理难以“长青”?
基金经理是基金行业的核心“生产力”,但在积极股权基金业绩低迷和“去明星”的背景下,2024年基金经理团队的稳定性没有显著提高。
据Wind统计,截至12月27日,自2024年以来,已有353名基金经理离任,创历史新高,其中不乏邱东荣等“支柱”基金经理。与此同时,基金经理团队已接近4000人,但平均工作年限仅为4.77年,工作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不到10%(362人)。自2021年以来,新聘基金经理的数量逐渐减少。目前,虽然基金业有10多个“长青树”,如富国基金朱少醒、诺安基金杨谷等,但占不到1%。
2024年以来,市场除了缺乏稳定性和平均工作时间短外,还质疑基金经理的“责任感”。一方面,一些管理规模数百亿的知名基金经理长期在基金定期报告中输出100字作文“敷衍”;另一方面,个别大型基金的头寸继续依赖于医药、白酒等大型市值股票,而重型仓库股票“大而不动”。一位基金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编辑采访时表示,相关基金经理对行业规律的认知存在时差,不同公司之间存在“搭便车”现象。由于短期资本关注的增加,财富效应导致公共基金整体配置的集聚效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行业趋势已经过去,但头寸调整不及时”的现象。
“人们的心是浮动的,很难说永远是绿色的。冲动是基金经理不能成长的重要原因。”北京上述公开发行人员表示,基金经理群体的现状实际上是基金公司利益链上下游共同作用的结果——股东要求基金公司能够获得短期投资利润,公司高管倾向于关注短期业绩排名,基金经理应该“战斗,自行车变成摩托车”。
公开发行人进一步表示,基金经理职位对人的要求不仅在于知识、教育背景和大学背景,而且在于实现“常青”,质量和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冲动、不确定性、跟随趋势等都违背了价值投资。行业产品越多,平均规模越小;基金经理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低,降低标准的结果必然是质量下降。
“市场正在惩罚不负责任的基金经理。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折磨是过去不负责任的反击。”上海一家中型公开发行的内部人士(以下简称“上海公开发行人”)告诉《证券时报》的编辑,一些基金经理的工资以前爆炸性增长,但大多数从业者的工资实际上没有增加多少,中后台职位的工资增加较小。由于市场关注少数人,形成了“邪恶行业共享”的循环,财富管理行业的声誉下降。降低费用后,基金行业认真考虑了业务的投入产出比,改变了销售驱动的商业模式,寻求高质量的规模,以实现“永恒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未来急功近利的基金经理将得到有效降低,市场将慢慢转移偏好于能够创造稳定收入的基金经理。
思考三:
持有经验不佳的老生经常谈论持有经验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a股迎来了新一轮的上涨,一些投资者选择“安全”,回到成本后出售。这些典型的投资行为反映了基金持有经验,包括投资业绩,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更大范围内,其他应该成为“改善持有经验”主要力量的基金,如养老金FOF,表现并不令人满意。
上述华东渠道人士认为,基金投资经验差的原因有几个:一是相对排名评估机制,导致基金经理缺乏投资理念,创造绝对回报部分,这也是反思的重点。在评估中,我们应该将为客户创造的收入与基金经理的工资挂钩,这取决于客户获得的绝对利润,而不是基金净值的增长。第二,客户对自身风险偏好的认知存在偏差。“在牛市中,当我看到过去三年一只基金的年化回报率高达30%时,我忍不住买了它。他们过于关注收入预期,忽略了风险因素。认购后,他们可能会减半,最终导致持有经验不佳。”
深圳一家公开发行品牌的总监认为,近年来,基金行业的整体形象并不乐观,投资者基于投资回报对基金公司不信任,“但基金行业不必抱怨,而是应该反思自己”。基金行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行业内没有观众”。这种情绪将在行业内的所有公司中施加,每个公司都有责任回应并提供解决方案。
该品牌总监还表示,26岁的公开发行基金行业正在成熟,行业印象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金行业必须采取更实际的行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投资经验,建立行业秩序,发扬行业责任,重塑行业社会形象。其中,“领先”基金公司不仅意味着领先的绩效和能力,而且意味着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使命。
金融魔方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袁玉来告诉《证券时报》,基金投资者的经验实际上包括投资的“过程”经验。这部分经验是否可以改善,取决于最大回调不超过客户的底线。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增加价值,而不是赌博。投资组合的最大回调和波动越小,利润概率越高,这是复利的真正核心。高风险、高波动的资产很难形成真正的复利。
袁玉来认为,基金投资应努力减少资产配置的最大回撤,帮助客户评估和匹配能够承受的最大回撤,而不是提供超风险的资产配置。他特别提到,当某些资产下降时,这对轻型仓库客户来说不是风险,但对重型仓库客户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这将影响他们的心理稳定性和理性决策。因此,为了提高基金持有经验,我们需要做的是继续为整个财务管理过程提供服务和风险管理,以真正提高客户的盈利概率。
思考四: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提高风险控制
基金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最标准、最透明的行业,但自2024年以来经营混乱频繁发生,北京小型基金公司涉嫌劳动纠纷,伪装阻碍员工,上海基金公司股权转让信违规,阻碍执法,包括深圳基金公司高管多次“老鼠仓库”事件,这些现象都指向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深圳一家公开发行的品牌总监告诉《证券时报》,从快速增长到快速增长,基金行业模式将面临全面重建,基金公司应该审视“什么是高质量增长”。
上海一位公开发行的高管进一步表示,今年基金行业的部分混乱来自股东层面,揭示了公司股东与日常经营保持独立的重要性。虽然基金行业的经营相对标准化和透明,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合规和内部控制水平,改变“业务发展比其他更重要”的思维,增加合规人员的数量,提高合规部门的发言权。
一些人还认为,问题的充分暴露实际上对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北京一家中小型公开发行的高级从业人员告诉《证券时报》,与其他行业相比,基金行业的监管更加严格,暴露了相对较多的问题。”基金行业的发展只有20多年,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特别是在股东管理、核心高管任命等问题上,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经验,总结教训。”
“只有根深蒂固,叶茂才能长久。”一位长期从事公司治理的大型公开发行人(以下简称“公开发行公司治理人”)告诉《证券时报》编辑,基金公司大多是非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缺乏代表持有人利益的群体,有必要加强监管,设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约束基金公司,保护持有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
事实上,2024年基金行业的相关制度也在不断规范。新的“国家九”,即“关于加强监管风险,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呼吁促进基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引导行业机构建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处理功能和盈利关系,加强行业机构股东、业务准入管理,完善高级管理人员的条件和记录管理制度。此外,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体系的实施,行业继续呼吁《基金法》重新启动和修订。
上述公开发行公司管理人员建议,在基金管理人的分类评估中,应加强对公司治理的评估,促进公开发行基金公司加强公开信息披露,支持公司治理规范、长期投资业绩优异、风险控制良好的基金公司上市。此外,在公司治理制度层面,明确《基金管理公司章程》的必要条款,引导基金公司建立责任明确、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独立董事机制的有效实施,加强对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独立验证,完善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的制度安排。
思考五:
品牌和投资教育要脱离“卖货”的思维
随着小红树、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兴起,2024年基金品牌和教学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虽然基金直播的观众数量有所下降,但基金公司通过短剧(视频)、长播客等方式继续捕捉投资者的头脑。然而,尽管许多内容体现了品牌创新理念和专业素质,但反思“销售商品”思维的声音仍然令人耳目一新。
创金和信基金告诉《证券时报》编辑,过去,一些公司的投资和教育活动重视产品而不是品牌,围绕产品发行有更多的“战斗窗口”,给一些投资者留下了“投资和教育只是为了带货”的印象。上海一位公开发行高管表示,根据投资和教育的相关规定,基金公司应设立独立的投资和教育团队,独立开展基金销售,确保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职责,并配备独立预算支持工作发展。
一家大型公开发行基金的品牌人士(以下简称“大型公开发行品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品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这类工作是“最高领导项目”,“指挥棒”和“顶层设计”决定了方向和效果。该人士认为,基金公司的大部分外部宣传仍停留在服务产品的新发展和营销层面,这与高级管理层对该工作职能的定位和期望无关。如果基金公司不能明确划分品牌宣传、营销宣传和教学,品牌工作将无法退出产品和营销,教学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这意味着品牌和教学将难以摆脱“销售商品”的思维。
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看,创金和信基金还提到,近年来,基金行业开始改变思路,许多公司创建了独家投资教育子品牌,在加强公益投资教育属性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上述大型公开发行品牌表示,基金公司应将品牌、营销宣传、投资教育分为三个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缺乏一定的良性竞争,否则营销宣传将永远被渠道绑定。目前,现有的基金公司已经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上海上述公募人士表示,有人将基金公司比作“制药厂”,将代销机构比作“医院”,将财务经理和投资顾问比作“医生”。基金公司很难直接联系客户,客户基本掌握在代销机构手中。基于此,该人士建议,基金公司应区分“带货”的营销材料和投资知识科普材料,鼓励投资者以更加生动的模式陪伴内容;代销机构应承担更多投资者的陪伴职能。毕竟,销售机构是服务客户的终端。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