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薇萍 仲茜
长三角紧紧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承载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成为中国科技产业创新的先锋、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使命。
6月5日至6日,2023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携手高质量一体化,推进中国现代化”。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主要领导人再次“走向更多”。
这个国土面积1/26、人口1/6、经济总量约1/4的富裕地区,也是工业、资本和创新的高地。在这里,创新脉搏强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汹涌澎湃。
协同创新指数一路上涨
平台是协同创新的起点。
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办公室,石功奇的办公室里有几个行李箱。”现在出差很常见。我们不仅关注上海的产业,还关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需求。”他告诉《上海证券报》。
去年4月,英国焊接协会会员、英国材料、冶金和矿物协会会员石功奇有了新的身份: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材料事业部主任。在石功奇团队的推动下,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和上海蓝灵魂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最近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帮助解决能源安全大动脉领域的“颈部”问题。
截至目前,长三角国有创新中心已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20个,仅材料75个,研发载体93个。与79所海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近年来,长三角在区域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享、产业联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根据《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100分上升到2021年247.11分,说明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促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人才方面,“十三五”期间,长三角三省一市人才流动总数超过165万人,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05%。
技术转让规模激增,创新走廊成为载体。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专利转让30968项,合作发明专利7835项,分别是2011年的86倍和7倍。
协调解决关键问题,互补优势,共同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前,上海张江、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张江实验室、合肥实验室、苏州实验室、江实验室、G60科技创新走廊九城联动、科技创新社区建设、4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
一张“网”和一张“券”
用共享之笔勾画科技创新的“同心圆”。
近年来,上海、苏州、浙江、安徽围绕如何编织“网络”——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如何充分利用“优惠券”——长三角科技创新优惠券,不断加强顶层制度规划,加强跨区域政策机制整合,不断授权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
截至2023年6月5日,已有624家机构、9533个服务项目、27322套大型科学仪器纳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优惠券政策。
共享机制是促进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保障。2021年,三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通过选择试点区域,扩大了长三角地方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的范围,探索了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的创新。次年8月,出台政策,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优惠券在更大范围内普及。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黄鹏告诉记者,自创新优惠券通用工作实施以来,三省一市以区域政策为导向,为区域提供全过程管理服务访问和平台数据交互两套服务模式,继续扩大创新优惠券通用范围,率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实现创新优惠券,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相城区、安徽省马鞍山市试点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政策。
“2023年,随着上海和浙江实现长三角科技创新优惠券的全球连接,政策成果显著。2000多家企业在长三角平台上注册并申请了科技创新优惠券。这些企业使用创新优惠券购买4800多项创新服务,研发总支出约2亿元,创新优惠券支持金额超过6700万元,1000万元:3左右的杠杆效应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黄鹏说。
“共享科技资源已成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起点。据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省吸收了1.5万名沪苏浙专家进入省科技专家库,占省外专家的24.7%。吸引108支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到安徽创新创业,培养1家企业上市,79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产值112.24亿元,税收5.23亿元。
交叉赋能资本
资本不断流向长三角肥沃的工业田地。
对于超致(上海)半导体有限公司来说,华虹虹芯半导体产业链基金(以下简称“华虹基金”)的支持就像一场及时雨。
公司首席执行官余九英告诉记者,公司为新能源汽车、工业等领域提供了先进的动力设备,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超结IGBT设备。然而,由于早期规模小,公司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不紧密,在行业缺货期受到原材料的限制,难以实现快速增长。
“华虹基金投资后,企业与上游核心供应商的联系和互信得到进一步加强,IGBT产品将于2023年批量交付,预计将成为公司的核心增长点。”余九英说。
华虹基金由上海国际集团、华虹集团、江苏通福微电于2021年11月发起成立,致力于推动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升级突破,国家创新担任基金经理。
“在各方专业技术和产业资源的帮助下,我们沿着产业链一个接一个地寻找和投资。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已经覆盖了677个项目,参观了127家企业,其中29家获得了基金批准。”上海国际集团投资总监、国家创新董事长王告诉记者。
上海国际集团发起了总规模超过140亿元的长三角产业基金两期,成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中最早、能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积累最深的标杆项目。
纵观整个长三角,风险投资正在加速集聚。截至2022年9月,长三角三省一市投资机构投资区企业7376家,根据《2022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其中,上海投资机构投资苏浙皖3857家企业,占长三角地区异地投资企业数量的52.36%;长三角地区异地投资的浙江、江苏、安徽投资机构分别占26.48%、18.88%、2.28%。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