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立严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继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建立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上海证券报》记者最近获悉,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延长预计将为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动能,拓宽汽车、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业链公司的新增长空间。
再次延长购置税免征政策
车辆购置税是购买新车时需要缴纳的税款。购置税为汽车价格(不含税价)的10%,20万元汽车购置税为1.77万元,约占汽车价格的近9%。上汽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确实有利,可以鼓励更多潜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乘客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措施有望在未来几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补贴下降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影响很大,消费者对价格和税收敏感。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持续和优化将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也将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事实上,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自2014年以来,中国一直对新能源汽车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此后,中国在2017年和2020年两次延长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
202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免征车辆购置税。
在政策的帮助下,中国已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7.5万辆;2022年,这一数字已变为688.7万辆。2023年1月至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29.1万辆和22.2万辆,同比增长42.8%,市场份额达到27%;新能源汽车出口34.8万辆,同比增长170%。
“然而,从利润等方面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仍需要政策继续推动。”高级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记者分析,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公司短期内仍面临业务压力,难以盈利,从特斯拉等汽车公司的经验来看,销售规模可以更好地盈利,因此,购买税减免将显著降低消费者购买汽车支出,促进新能源汽车销售,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的高比例公司将受益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近日表示,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新旧势力迭代迎来了历史性的临界点。
王传福认为,行业喜忧参半,中国汽车市场巨大,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目前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为了加快汽车工业的现代化,王传福呼吁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推迟到2025年。王传福表示,世界经济正处于复杂多变的困难时期,面对风险和挑战,许多国家正在增加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和税收支持。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开发周期,从产品开发、设计到成本管理,都应进行长期安排。
一些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王传福之所以特别积极呼吁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是因为BYD在国内汽车公司转型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是最彻底、最明显的好处。BYD官方宣布,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料汽车生产,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宣布停止燃料汽车生产的汽车公司。
比亚迪破釜沉舟立竿见影。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为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包括混合动力车型,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功卫冕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5月,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100.26万辆,同比增长97.63%。
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2022年国产汽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5.6%。在十大汽车集团中,比亚迪都是新能源汽车。其余9家中,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超过20%。相对而言,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高,以合资品牌为主的汽车集团渗透率较低。
梅松林说:“购置税减免的直接受益者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销比例越高,收益越大。”。
电池、充电桩等配套公司共享红利
除新能源汽车企业外,预计还将传递给动力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据中国汽车协会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900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预测,2023年中国对动力电池装载的需求将达到409.9GWh,同比增长39.3%。
业内专家表示,动力电池装载量与新车产销高度相关。2023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载量同比增长 35.9%,市场份额达到35.0%,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随着购置税的减免,宁德时代将继续牢牢把握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加强与特斯拉、上汽、吉利等汽车公司的合作。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充电桩建设增长迅速。2022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增长91.6%,私人充电桩增量同比增长225.5%。截至2022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数为521.0万台,同比增长99.1%。
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气化渗透率将接近45%。根据我国2025年实现车桩比2:预计2025年充电桩数量将达到2295万台,比2022年增加1343万台。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