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子萌
“陆家嘴时间”又是浦江之岸的一年。
6月8日至9日,金融市场将关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自2008年举办以来,这一年一度的金融活动已成为全球金融领域领导者和知名专家学者讨论全球金融领域重大问题的对话平台,在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陆家嘴论坛已成为《纽约时报》、开放和机遇的同义词——它真正呼应了我们所处的《纽约时报》、上海开放发展的总体模式和科技创新等市场变化。论坛还呼应了“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驱动力”的主题。
近年来,世界、时代和历史的变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展。受世界变化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国家与地区的合作充满不确定性。经济体和市场参与者应该如何共同寻求发展?陆家嘴论坛将传达开放的强音。
主题与时俱进 呼应大时代
陆家嘴论坛一直是时代和市场发展的生动写照。
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了适合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今年举办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主题为“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2021年,随着疫情的逐步蔓延,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以“聚焦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为主题,聚焦全球经济复苏、金融稳定等热点话题。
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将以“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改善与金融高水平改革开放”、“构建更好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全球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风险防范”、“养老金融机遇与责任”、“全球资产管理产业发展新趋势”为主要问题。
其中,它不仅涉及全球经济复苏的新驱动力和其他发展趋势,还包括高水平金融改革开放的下一步,如何处理金融开放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更涵盖科技创新、金融转型、包容性金融、养老金融、“双碳”战略等实际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过后,陆家嘴论坛首次线下恢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和上海市市长龚正担任共同轮值主席。这也是全国人大宣布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主要领导首次在公共平台上集体发言。
基调一致 开放是不变的主题词
陆家嘴论坛以上海为基础,展望世界,已成为中外对话的重要窗口和政策开放的发布平台。
陆家嘴论坛始于2008年。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上海市市市长韩正担任论坛联合主席。
到目前为止,陆家嘴论坛已成功举办了13届。开放是贯穿其间不变的主题词:陆家嘴论坛期间推出了多项开放措施,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步伐坚定。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证监会将推出推进QFII和RQFII制度规则修订、全面推进H股“全流通”改革、放宽外资银行在华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准入限制等9项实际措施。
陆家嘴论坛即将举行,市场也期待着一系列新的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措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办公厅副主任张中宁最近在论坛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近期将与上海联合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相关实施细则,正式在上海开放全球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再保险中心建设路径和支持明确。”
上海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葛平在最近的论坛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陆家嘴论坛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和领导者的作用,继续向国内外传达中国坚持深化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措施。”。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世界上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全、金融环境最友好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金融总量大幅上升。2022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8626.31亿元,比去年增长5.2%;上海金融市场总营业额为293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8%。
上海聚集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票据、保险等因素市场,吸引了各类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据张忠宁介绍,目前上海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50多家,外资省级分支机构100多家,外资保险代表处70多家。全国5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落户上海。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在上海获批开业,有效提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水平。
业内展望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支撑,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升级版”,下一步仍将是坚定不移的金融开放和创新。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3.0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主任屠光绍认为,在金融体系开放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3.0版建设应重点关注三个新重点,即三个新要素、新领域和新功能。”稳步推进金融数据跨境流动体系开放,不断推进可持续金融领域体系开放,加快形成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体系开放。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