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莲
目前为止,已经有超30家公司调整2022年年报披露时间,在其中10多家发生业绩变脸状况。缘故包含运营突发性意外、记提超大金额资产减值、年报披露时间不符合要求这些,可以说五花八门。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里边的内幕许多,交易中心还针对这一状况传出好几份问询函。
具体而言,大部分企业业绩变脸是通过好向坏,从赢利变成亏本。
以ST中捷为例子,2月14日,企业公布的预告片调整公告显示,预估2022年全年度亏损4亿人民币至4.2亿人民币,较2021年净净亏损5.17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8.81%至22.68%。企业2022年度总计补提预计负债4.22亿人民币,最近一期经审计资产总额为1.12亿人民币,补提后可能会致使企业2022年末净资产为负。而该公司在在今年的1月份公布的年报披露时间中,预估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区段为赢利450万元至670万余元。
从赢利几百万元到亏本4亿人民币,对这般浮夸的业绩变脸,ST中捷表述是由于25亿人民币贷款担保案二审裁定公布。企业也由此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其尽早评定广东高院上述情况判决生效后企业将担负赔偿费用的最佳估计数,及其很有可能担负的主要负债杠杆比率。
但是对于起诉缘故引起业绩变脸这样的说法,投资人并不认同,觉得起诉事宜并不是突发性,企业早应该对于此事心中有数。
进一步整理往年上市公司业绩换脸的案例来说,记提超大金额资产减值算得上是其中最为传统并常见的方法。
最近,三丰智能、精研科技、金通灵等各家公司均由于预估记提超大金额资产减值造成2022年业绩变脸或亏本扩张所以被交易中心咨询。
从以往实例来说,记提超大金额资产减值已经丧失本来会计里的传统意义,甚至成为上市企业控制盈利开展“财务洗澡”的方法。
“财务洗澡”一般指企业为推进下一年度赢利提高或转亏为盈,但对本年度的资产总额开展超大金额减值准备计提。这是属于主观性用会计方式控制财务报告,违背政府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也损害了投资人的权益。
信息公开安全无小事,上市企业随便业绩变脸不可以“一变了之”。
实际上,最近几年,中国证监会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也受到了管控关键“照顾”,更具许多企业因而遭受立案查处。
融合过去实例来说,业绩变脸并不是一纸公示这么简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一项严肃认真而且需要谨慎的事宜,清除一些出现意外要素,短短一个多月的日子里,销售业绩陡然换脸,一方面表明企业不足认真细致,家产也没摸清楚;另一方面这不仅会引起投资人猜想,公司是否在运用会计方式对业绩进行大冲澡。
对上市企业来讲,应严格执行信息公开规定,确保财务报告上每一个数据信息信息真实性,一旦发生财务舞弊等严重失信行为,若想然后重新赢得市场的认可绝非易事。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则一定要小心业绩变脸企业其背后的潜在性风险性。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