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彭妍
近些年,银行业在绿色经济行业的实践探索逐步推进,各大银行组织积极主动发售绿色金融债券。《证券日报》新闻记者依据Wind数据分析发觉,截止到2月27日,近年来已经有5家银行发售绿色金融债,规模达146亿人民币。
民营银行积极主动发售
前不久,贵阳银行发布公告称,经人民银行审批,在全国各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成功发售“贵阳市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30亿人民币,种类为3年限固定利率债券,息票率为3.06%。
2023年之际,已经有大部分银行积极主动发售绿色金融债。资料显示,年之内工行、平安银行已总计发售绿色金融债110亿人民币。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城农商银行都是最近绿色金融债券发售的中坚力量,募资看向遮盖好几个细分化翠绿色行业。截止到2月27日,年之内已经有3家城农商银行发售3只绿色金融债经营规模总计36亿人民币,在其中发行规模最大的银行为贵阳银行,发行规模达30亿人民币。
东方金诚金融创新部助理总经理方怡向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从2016年至2023年2月27日的数据统计来说,银行业公开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最大,参加的银行数量逐渐增多,且不缺地方性的银行业、农商银行等。一方面,大型银行在参加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有着突显贡献和特点,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逐渐发挥自身在区域的金融创新引导力,变成地域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拥护者。
在探索中向前
现阶段,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业务主要包含派发绿色贷款、包销或发售绿色金融债券,在其中绿色贷款是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业务流程。
中央人民银行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末,在我国外币存款翠绿色贷款额22.03万亿,同比增加38.5%,比前年底高5.5%,高过各类贷款增速28.1%,全年度提升6.01万亿。
业内人士指出,绿色债券募资专项用于绿色债券有关企业融资,近年来在中国实体经济双碳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绿色贷款发生持续增长,相反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了翠绿色债券发行规模。
伴随着“碳减排、碳排放交易”的提出与经济向低碳发展,绿色金融发展已驶进快速道路。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在探索中获得比较大进度,但正面临着显著的难题。
中行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杜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绿色金融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充分和发展不均衡两个方面。其一,“不全面”表现在现阶段金融创新提供间距完成双碳总体目标仍存在一定空缺;其二,“不均衡”表现在金融创新构造存有薄弱点,包括对高碳排放和乡村地域的支持力度相对性不够、对现有高碳排放领域向低碳发展的大力支持还需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关注度和竞争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等。
但是,现阶段金融机构使力金融创新仍然存在几个必须完备的难题。杜阳觉得,最先,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领域内的资金投入,并且还要结构合理,正确引导金融资源向高碳排放地域歪斜,均衡碳中和与区域经济发展,补齐发展短板;次之,深入推进金融创新业务转型与产品开发,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其他业务流程,要重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水准,对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体系化融资工具,要加强扶持力度;第三,要形成有益于金融创新高质量发展多方联动绿色生态,积极对接国际准则,加强交流与合作,在金融创新标准的制定等上要奉献我国金融的力量。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