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苏向杲
最近,深受业内关心的险企本人短期健康险全新赔付比例相继公布。截止到3月20日,已经有138家险企公布了“2022年本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流程总体综合赔付率”(原文中短期健康险均指本人短期健康险)。这138家险企这个指标平均值为39%,其中还有9家超出100%,最高达797.46%。
采访人士认为,自去年赔偿情况看,领域短期健康险赔付比例并不是很高。可事实上许多险企在该业务上并“不挣钱”,原因是营业费用太高,渠道成本挤压成型了毛利率。将来,险企要科学规范标价,加强保险投保端与赔付端风控管理,同时加强行业监管,扩张保险投保群体,提高商业服务可持续。
市场整体赔付比例不太高
2022年,138家险企短期健康险赔付比例中位值为37%。在其中,100家险企这个指标不得超过50%,占有率72%,仅38家超出50%。
“市场整体赔付比例不太高。”泰生元精算师资询公司创始人、美国精算师协会VIP毛艳辉对记者表示,赔偿率很低有六大缘故:一是大中小型险企经营规模大,赔偿率很低,降低了领域赔付比例。二是因为该业务历史记录恶变(综合成本率比较高),各险企加强了前面保险投保之后端赔付风控管理,防止了一些非标体购买保险和故意诈保。三是惠民保深深吸引一部分带病疾群体,减少了赔付比例。四是上一年度末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已经发生未汇报提转差比较高。五是受多种因素危害让不少被保险人舍弃“失效医治”,赔付率降低。六去年业务员很多掉下来,很多保险单变成遗孤保险单,受益人理赔时并没有积极赔付。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整体赔付比例相对较低的前提下,一部分险企这个指标却非常高。有9家险企超出100%的“底线”,在其中英大泰和财产保险最大,达797.46%。
“一些中小公司因为利率制订太低,保险单规模较小,风险性无法分散化,造成综合赔付率畸高,大中小型公司与小型企业呈两极化。”毛艳辉表明。
此外,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赔付比例差异很大。2022年80家人身保险企业平均赔付比例为27.77%,其中还有66家赔付比例不得超过50%。而财产险公司平均赔付比例则达到55.48%,只有34家不得超过50%。
对于此事,我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健康险业务流程归属于人身保险业务流程,保险中介公司有着标价、营销推广、购买保险、赔付等优点,但保险经纪公司运营时间很短,大数据沉淀、标价、方式等多个方面有待加强,因而总体赔付比例比较高。
近些年,因为短期健康险保险费用小于重大疾病险,广泛数十元或数百元,保险金额却动则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因保险金额比较高,又被销售市场称之为“百万医疗”,此类商品曾吸引了大批顾客。权威性资料显示,2022年,仅保险经纪公司的短期健康险保险费用就超过1580亿人民币,因为增长潜力比较大,在这个市场保险费用增长速度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该保险险种一度被领域寄予希望。
但是需在该保险险种上实现提高效益,对许多险企而言却绝非易事。虽然上年短期健康险均值赔偿率很低,但业内预估保险投保毛利率令人担忧。最近几年行业平均赔付比例相对较低,但一些险企该业务仍发生年年保险投保亏本。2016年至2020年,财产保险领域短期健康险业务流程发生连续五年的保险投保亏本,且2021年一些头顶部保险经纪公司也出现亏本。
赔付比例不太高却难以赢利,问题出在哪儿?对于此事,泰康在线副总裁兼健康保险事业部总经理丁峻峰觉得,现阶段商业健康保险销售市场还处在发展趋势不足足够的环节,必须非常高的客户教育和品牌推广成本费。这就导致领域把最多的资源和心思放在了拓客端。事实上,大部分企业“百万医疗”商品赔付比例小于当时预估,往往发生不挣钱的状况,是由于营业费用太高。
应遵循长期性经营管理理念
根据以上现况,毛艳辉觉得,险企需从多层次下手,提高短期健康险的经营效率。一是增加售前服务宣传策划,提升保险单产品售后服务,让顾客意识到健康保险的必要性,仅有购买保险群体够多,才能更好的降低风险;二是科学规范标价,不做同质产品恶性价格竞争;三是搞好保险投保端、赔付端、再保阶段等风险防控。
丁峻峰觉得,险企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核心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一是对焦市场痛点和空缺。要深层洞悉顾客的保险需求与确保空缺;二是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健康保险不单单是金融业赔偿,还需要给予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健康服务,药业服务器端的整合和协作是市场应尽的责任;三是不断发展保险投保群体。一些竖直人群还能为健康保险开启新增长空间;四是加强行业监管,才可以让领域长期性持续发展。
上海一家中小型险企健康保险事业部总经理助手也对记者表示,最近几年因为某些互联网技术险企对产品品种的重新定位,让短期健康险变成“网络红人”,因为这种产品保险费用划算,且保险金额比较高,因而许多险企快速跟踪,其主要目地并不是赢利,反而是拓客和占领市场。但是,近些年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短期健康险的竞争对手——惠民保,短期健康险拓客的功效有一定的消弱,险企应当更在意其综合成本率等数据,力争实现商业服务可持续。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