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痛苦的消散,2023年将是各行各业充满活力的一年。年初,移动支付网络与多方接触,支付行业逐渐恢复活力,但也充满未知。
服务银行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回复了银行支付业务零费率的合规性,参照“96费用改革”的市场定价机制并不违法。当时,许多人开玩笑说:“支付机构过去不允许0费率,但现在银行允许了?”但有些人实际上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银行必须支付这一块钱,而不缺钱。
银行的许多情况也需要服务提供商来“帮助”。例如,在新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中,信用卡睡眠卡的比例不超过20%。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Q2支付系统报告中,储蓄卡数量首次呈负增长。背后的原因是,许多人猜测,长期睡眠卡需要取消,以满足反欺诈的相关要求。
无论如何,银行对“客户获取”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服务提供商利用自身的业务数量优势和场景优势,不断推出银行账户活跃营销计划、联合收据、微信支付宝卡绑定营销活动、当地生活消费客户获取、银行网点排水、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等。
当微信和支付宝服务提供商成为默认选项时,回归服务银行收单外包机构的本质,扩大增量业务已成为许多服务提供商的选择。
从国内到海外
跨境一直是近年来支付行业的热点领域。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持新外贸形式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发布后,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扩大到常规项目,支付业务有更多的想象力空间。
从整体市场形势来看,在强监管的影响下,国内支付市场合规成本增加,移动支付普及阶段基本完成,进入股市阶段,竞争异常激烈。出海无疑是支付公司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好方向。
另一方面,从跨境支付领域的角度来看,跨境旅游、国际学生支付和跨境电子商务是跨境支付的三个主要应用领域。三年来,人员进出有限,促使跨境电子商务脱颖而出,各种跨境收款企业源源不断地涌现。最初更倾向于线下市场采购模式,也进入在线,催生了许多跨境支付公司服务业务形式。
疫情控制开放后,对跨境旅游和留学生支付的支付场景需求开始释放。
据了解,自去年年底以来,一些支付服务提供商开始关注跨境支付领域,并希望在国外展示行业,或为即将到来的中国跨境游客,特别是东南亚市场提供移动支付便利。
自2022年以来,随着全球疫情的恢复,蚂蚁也明显开始加大实施跨境数字支付和营销解决方案的力度,韩国Kakaopay也借助Alipay该计划将于3月在中国市场大规模实施,使其用户能够方便地在中国进行移动支付。Alipay覆盖的主要区域是东南亚市场,蚂蚁的相关产品和系统正是国内服务商所熟悉的。
另一方面,微信支付也表达了出海的积极意愿,东南亚微信支付总监Etienneng表示,将新加坡视为微信的战略市场。新加坡是辐射东南亚的重要支点,未来很多方都期待微信支付在东南亚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对而言,以网关聚集为主要服务的支付服务提供商在各国的会展资质门槛较低。无论是收购当地团队更换集团品牌,还是从零开始成立当地团队,政策限制都减少了。
但另一方面,许多支付者也开始逐渐明白,支付本身并不是一项可以获得巨大利润的业务,以支付为切入点,其他服务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非拉”的机会
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P2P贷款和消费金融经历了一系列的合规培训,这也迫使许多机构开始寻求出海,为其他金融体系尚未完善的国家服务。但东南亚也从蓝海变成了红海,在一系列混乱之后,当地的控制逐渐更加严格。
非洲和拉丁美洲已经成为新的蓝海。随着“先买后付”商品在世界各地的普及,贷款业务已经成为许多支付海外企业的新选择。
相关从业者曾告诉移动支付网,拉丁美洲部分国家金融企业合规贷款年化率高达50%以上,部分国家按周清算工资,使当地消费习惯更加大胆,特别适合新兴贷款产品的开发。
但在不良率方面,一些在拉丁美洲推出服务的支付服务提供商已经评估,在如此高的年化率的前提下,10笔贷款可以收回2笔贷款来支付成本。
由于当地专业人员密度相对较低,这些支付服务提供商通常将技术和产品团队放在中国,而前端服务、风险控制和合规团队则在当地,这可以使整个服务更加高效。
潜在的变化仍在继续
2022年,整个支付行业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即负责支付线的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被调查。自2015年以来,范一飞一直负责支付。在此期间,他经历了扫描代码支付的兴起、备用金集中存储、网络建立等重大支付行业相关事件,控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支付行业进入“张青松时代”将迎来什么样的发展,范一飞未来的监管机制是否迎来了新一轮的“血液交换”,给支付行业带来了隐藏的不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前支付部主任温信祥已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央支行行长,这意味着支付部即将迎来新的领导者,更多的变化可能正在路上。
此外,新年开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了8家支付许可证续展“未知情况”的支付机构,包括腾付通和百联优利。我相信,更多的“暂停续展”支付机构很快就会有续展结果。
另一方面,自去年各大收单头部机构收到1亿元罚单以来,出现了“肉眼可见”的信用卡收单涨价潮;更加关注以聚合支付为代表的真实业务已成为行业趋势。
也许很多事情,在“两会”之后,会更加清晰。在平静的市场下,是多方的躁动。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