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代表
海尔公司执行总裁
周云杰
报志愿两会报道组刘钊熊悦
3月2日,全国人民代表,海尔公司执行总裁、CEO周云杰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高新科技龙头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技术优势,在完善我国战略科技力量联动机制上,要充分调动高新科技拔尖企业的作用。
据统计,在今年的两会周云杰将递交6份意见和1份提案,涉及到工业物联网、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新型产业和节能低碳等行业。
促进数据信息高质量运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显示,“始终把大力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放到中国实体经济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紧紧围绕怎样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周云杰觉得,理应高度重视工业数据的高质量运用。
“目前我国工业数据的应用还是处于中低档水准,安全自主可控能力欠缺。”周云杰表明,主要存在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大而不强”,数据信息许多,但是被合理挖掘和运用比例不太高;二是“全且不优”,在资源分配与完成系统软件价值增值层面,大部分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处理水平较弱;三是“广而堵塞”,从服务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的角度来看,数据壁垒众多,服务平台间数据流通摩擦阻力比较大。
对于此事,周云杰提议,最先,基本建设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控制体系,由行业龙头进行规范试验和应用示范,加速规范项目研究。次之,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普慧中小型企业,使企业用到起、用得好。最终,在工业生产数字化的前提下,让数据应用系统化,培育一批专业化工业生产大数据服务商,参加工业生产数据确权、运转、买卖交易标准和规则制定。
谈起如何发挥高新科技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周云杰提议,择优录用适用高新科技龙头企业带头探寻可复制的“揭榜挂帅”方式,连通阻拦产业链实际需要的制度难点问题,贯穿其产生科技攻关课题研究,为祖国战略科技力量协作科技攻关给予计划方案支撑点;正确引导高等院校提升学生评价考核机制,增强老师参加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保持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借助行业领军企业与一流大学,构建卓越工程师优秀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服务平台,加强高品质工程技术人才协同培养管理体系。
构建国际交流新渠道
2023年是我国-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贸关系示范园区(下称“上合示范区”)建成5周年纪念,都是“一带一路”提倡明确提出10周年纪念。
在周云杰来看,做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合示范区要凝心聚力打造出面对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国家的全球化协作新渠道。
具体而言,第一,对焦数字经济建设,适用申建上合组织工业物联网全球化特点示范区,促进中国工业物联网在行业、互联网、安全等基本关联性标准建设和国际接轨幅度,产生国际性承认的我国工业物联网计划方案与标准。第二,加强物流枢纽作用,适用上合组织国际枢纽港基本建设,充分发挥上合组织国家面对亚太市场“外东北”的功效。第三,对焦大宗商品贸易,在上合示范区基本建设国家级的能源交易中心。第四,推动项目投资贸易便利化,适用上合组织经济贸易服务平台基本建设,进一步推动在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经济贸易双边合作。第五,打造出商旅服务文沟通交流知名品牌,适用我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基本建设,培养更多系统化经济贸易优秀人才。
加速建筑节能改造
“双碳”总体目标下,周云杰密切关注工程建设领域的节能环保难题。据了解,我国不仅有总建筑面积总产量大约为660亿平方米,有将近400亿平方米具备升级改造提高的使用价值,总量工程建筑广泛存在着一些难题,比如,很多机械设备环保节能能力不行,既有建筑运作能源消耗持续上升;建筑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占有率低,缺乏中国特色系统设备;建筑碳排放核算方式和碳额度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牵制全生命周期闭环控制发展趋势。
周云杰说,加速建筑节能改造,促进高质量绿色建筑发展将会对在我国积极主动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拥有积极意义。具体来说,第一,编写绿色节能建筑强烈推荐商品目录,并予以性能卓越、可再生资源建筑工程节能商品购买补贴等税收政策。第二,推动绿色节能建筑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紧紧围绕工程建筑节能减碳,执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激励行业龙头提升关键技术。第三,加快建设碳核算体系,提议创建标准、统一建筑碳中和计算体制,推动工程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制订。
此外,对于全国各地碳普惠实践活动存有的统筹规划缺少,各个平台无法中国联通,且遭遇配套设施组织建设不够、监管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周云杰明确提出有关制定《碳普惠促进法(草案)》的议案。提议开设碳普惠地域示范点和项目示范点;制定《碳普惠促进法(草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碳排放量、碳账户等制度与标准;提议开设全国各地碳普惠管理以及运营机构,加快推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完成“双碳”总体目标。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