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企业来说,最危险的行为之一,就是一把手闭着眼睛拍脑门。决策的实质在于通过信息的处理、加工和提取,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建筑企业的领导人来说,最强烈的管理痛点是决策与信息的脱节,从而被迫陷入拍脑门的“困境”。
一把手OA“盲签”的无奈
在“请领导定夺”的决策机制下,若决策与信息脱节,让一把手最无奈、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OA系统里的审批。
下面就回想一下这样痛苦的经历,是否还在上演?
通常整个审批流程走到领导这里,就已经耗时不短,留给领导的时间也不多。忙了一天,到了夜里,看到还有待办审批,必须打开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常会有灵魂三问浮上心头:1.这是什么事?2.为什么要找我批?3.前面的审批人都有谁,究竟需要我重点把关什么环节?
一翻审批材料和各级审批意见,有好几十页。认真研读,仔细思考吧,需要至少俩小时,这手边还有一堆事,还有几百条微信、或钉钉、或企微、或飞书信息要回。更闹心的是,边读边发现不少地方没写清楚,比如,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除了报批的方案,还思考过哪些其他方案;做了哪些分析比较,最终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关键风险点有哪些,最需要指导帮助的重点环节是什么等等。想打电话问问吧,这大半夜的,把大家叫起来,也不合适。
一番纠结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是最后一位审批人,拖了这么久,不批也不行。想来想去,最终只能“盲签”。签是签了,但最终责任全在自己,心里的纠结与忐忑也只能随它去了。
上面的例子,只是冰山的一角。类似的决策场景,类似的脱节问题,一把手想必深有感触。
根源是什么?为什么看见、看全、看清、看准、看远这么难?
建筑企业最核心的业务难点是什么?就是高度的系统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从而导致“看不见、看不全,看不清、看不准,看不远”,影响决策。
由于高度的系统复杂性,很难“看全”各个纷繁复杂的构成要素,很难“看清”各个要素之间千丝万缕的相互关系,很难“看准”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根源,很难“看远”,即根据各种相互关系的后续发展,推测对整体系统目标的可能影响,而且在面对来源多、频次高、不可控性强的突发变化时,很难进行系统性前瞻优化。
高度的系统不透明性,则进一步拔高了建筑项目的业务难度。归根到底,连想看都“看不见”,后续的一切的确都无从谈起。
举例来说,由于建筑项目的复杂性,项目管理人员在精力上,很难做到全部亲力亲为,看到每个点、每条线、每个面,及时精准地掌握所有进展情况。大部分时候,只能靠“看报告、听汇报、提问题”的方式,收集汇总。经过人为过滤的信息,就会受到不透明性的影响,在时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上打折扣。“看不见、看不全”,就很难及时掌握各个要素的变化情况,很难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项目尚且如此,扩大到企业,更是难以“看见、看全”。
发现问题后,想要“跟进纠偏”,在“看不见、看不全”的前提下,自然会出现“看不清、看不准”的问题,理不清相互关系,找不准问题根因,于是纠偏决策的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往往只能是单点优化、局部优化。
等扯皮终于扯完了,相关各方开始统一行动了,又会掉进下一个“看不见、看不全”的坑,无法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看得远”是为了实现“前瞻优化”,但在“看不见、看不全,看不清、看不准”的现状下,问题还没定位,根因还没找准,怎么做前瞻推演呢?还有就是,缺乏“看得远”的工具。
这样的高度系统复杂性和系统不透明性,构成了建筑项目非常独特的超级“黑盒子”体质。
而且,随着建筑项目体量越来越大,建筑要求越来越高,建筑项目的“黑盒子”体质会越来越明显,系统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正确作出决策就更难。
怎样才能在决策中不“拍脑门”?
建筑企业急需找到能够打破恶性循环破解盲签的利器,从而在决策中不再“拍脑门”。
新时代,给了我们新工具,数字化就是时代的馈赠。
要想充分发挥数字化系统的超能力,尤其是其强大的“系统性能力”,也需要三个部分——数据(对应要素)、连接(对应关系)和算法(对应准则)的合力支撑。
数字化的第一支撑是数据。
然而数据,只是“数字化描述”的形式。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实质,即必须系统性地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和全面”。
如果还是主要依靠人工填报,层层汇总,那么传统信息化的种种弊端,比如数据的偏差、滞后、缺失及各种猫腻,仍然不会被改变。
什么是数据准确?就是要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校验、填报及上传,无修改、无掩饰地,如实如是地呈现真实情况。
什么是数据及时?就是要打破物理世界的时空阻隔(比如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型项目就存在这个问题),突破人类大脑的容量限制,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获取,无延时、无丢失、无地理限制地在各组织层级及业务条线之间,按需实现数据的零时差共享。
什么是数据全面?就是要沿着行业的全链条、项目的全周期、业务及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实现数据的全覆盖。准确、及时和全面的数据,是数字化的根。
数字化的第二支撑是连接。
要把零零散散的数据单点、数据孤岛连接起来,改变过去的业务割裂、组织割裂。毕竟,碎片化的数据、局部的优化是解决不了系统性难题的。
数据的系统性连接,有三个维度:一是纵向打通组织层级,二是横向拉通职能条线,三是深度连接业务管理。
数据的系统性连接,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定要与业务紧密结合,一定要能促进各相关方的高效协作,一定要与各层级、各条线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相匹配。
数据本身不是目的,连接本身也不是目的,通过准确、及时和全面的数据支撑和有效连接,帮助相关方及管理者提升业务及管理行为的效率和效果才是目的。
三个维度的系统性数据连接,是数字化的脉。唯有这样的拉通对齐,才能让天然具有超强连接力的数据真正流动起来,把企业融为一个“数出同源,一源多用”的有机整体。
数字化的第三支撑是算法。
要让连接起来的海量数据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算法。
算法的本义是,解决某个问题或达成某个目的的具体步骤,在数字化的语境中,算法是指计算机为实现某个目标而遵循的一系列规则。
从应用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算法理解成,为解决某个问题或达成某个目标,制定的一系列业务及管理规则,用于指导计算机分析海量数据,判断和分析结果,做出行动决策,即能根据不同情况,触发不同的业务及管理行为。
这意味着,在算法的指导下,数字化系统有了目标,面对有机连接在一起的海量数据,学会了分析、判断和决策,从徒有一身本领的草莽英雄,变成了能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巨大贡献的战士。
多一点的反思
建筑企业一把手,想要摆脱盲签的困绕,首先要扎实做好数字化的这三大要素。
而这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怎样摸清现状、制定战略、明确目标、找准切入点?各类不同体量的企业,又应该如何实现业务升级、组织升级并建立生态?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企业的一把手深入思考。
以上这些难题,在《系统性数字化——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道》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回答。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系统性数字化》这本书将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分析,讲述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道。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参看《系统性数字化——建筑企业数字转型的破局之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https://item.jd.com/13853137.html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