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进入“2时代”
银行客户青睐金融属性保险产品
◎记者 何奎
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降低,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也将迎来调整。许多居民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是否应该提前拿出存款购买保险并锁定收入?
《上海证券报》记者最近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储户已经使用存款购买了以增加终身人寿保险为代表的储蓄保险产品。原因可以归因于低利率市场环境叠加股票市场波动加剧,导致储户资产配置难度增加。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居民存款减少了1万亿元以上。
然而,与银行存款相比,储蓄保险产品仍存在差异,不是资本保护收入,投资风险较大。行业专家建议,消费者购买储蓄保险产品,应根据自己的财务目标合理配置,避免遵循趋势,更警惕销售人员夸大宣传。
评估利率或降低增额 终身寿险“炒停售”重新开始
“错过20年前的8.8%、10年前的4.025%,现在的3.5%即将告别,你还会错过吗?”
最近,人寿保险产品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下调的预期逐渐升温。一些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计划在政策调整前利用窗口期大力推广旧产品。此前,人寿保险的爆炸性增长再次被“暂停销售”。在保险代理人的朋友圈中,有许多类似于上述内容的口号。
根据规定,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与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挂钩。降低评估利率意味着降低产品的预定利率,而预定利率影响价格。这意味着个人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上限将降低,未来新产品的收益率将降低。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定价利率的下降直接表现为保险产品收入水平的下降;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定价利率的下降将导致利率的上升——也就是说,在保险金额不变的情况下,保费将上升。”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赵明认为,随着定价利率可能降至3.5%以下,未来保险产品价格将上涨,收入水平将下降。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销售情况良好的产品仍是终身人寿保险等储蓄保险产品。从上市保险公司披露的前四个月保费收入数据可以看出,正是保险产品的销售推动了保险公司债务方面的复苏。
今年前4个月,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太平人寿、人寿、新华保险6家大型保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约为8830亿元,同比增长2.83%,较前3月增长0.35个百分点。
降低存款利率 储蓄型保险产品受青睐
自4月以来,随着许多银行降低存款利率,银行的普通长期存款利率已进入“2时代”。购买具有金融属性的保险产品已成为一些储户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
赵明认为,在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下调的背景下,一些银行金融经理会建议客户配置部分资金购买中长期保险产品,以便提前锁定高于银行利率水平的收入。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与降低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相比,当前储蓄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受到许多银行储户的青睐,成为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渠道的第一个产品。
一家大型人寿保险公司银行保险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最近,该公司的银行保险渠道终身人寿保险产品销售良好,前四个月的新期付款业务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银行网点的金融销售人员对保险产品的热销有直观的感受。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的金融经理告诉记者,近几个月来,基本上每周都有客户用存款购买保险产品,越来越多的客户咨询保险产品,主要咨询具有金融属性的保险产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了1.2万亿元。与银行存款下降不同的是,保险产品仍在蓬勃发展。根据保险公司的月度数据,4月份的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上述六家大型保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约5.46%。
新订单的销售增长也可以证明居民在保险产品中分配资金。东吴证券非银行研究团队预计,4月份新订单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价值复苏将得到数据验证。
避免跟风 合理配置居民资产
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金融保险产品,本质上都是资产配置工具。一些受访者表示,居民应根据自己的财务目标进行合理的配置,以避免遵循这一趋势。
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监管部门一如既往地坚持打击“暂停销售”行为的态度。目前,监管部门正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一旦发现相关现象上升,将重点整改规范。
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风险提示,警惕增加终身寿险误导性宣传,称“增加终身寿险复利3.5%”是销售宣传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词。这里的3.5%不是投资回报率,而是保险增长率。终身人寿保险的保险金额是指受益人在被保险人死亡或完全残疾时可以获得的保险金额。
购买保险产品应注意哪些风险?赵明说:首先要注意退保风险。一旦保险产品退保,退保单的现金价值将从保费中扣除更多费用,造成更大的损失;其次,我们应该注意收入波动的风险。由于一些保险产品具有投资功能,它们会随着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因此有可能赔钱。
赵明建议居民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期限。如果未来有大量的资本需求,则不适合购买长期保险产品。如果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则不建议购买具有较强投资属性的保险产品。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