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坤
流动资金正在寻找财富增值的“最佳解决方案”。
“早上10点去银行,排队56人”“上海银行网点存款利率比江苏高一点”...最近,一些江苏居民乘坐子弹头列车来上海存款。
在上述现象背后,一方面,4月份全国居民存款减少了1万亿元以上,另一方面,自4月份以来,银行降低了存款利率。长期存款利率超过3%是罕见的,存款利率已进入“2时代”。
面对存款移动和跨区域流动,商业银行更迫切的是稳定净息差。总的来说,大多数银行通过“一降一增”来优化债务结构,即降低高息存款,增加低息存款。
“扩大低成本存款来源并不容易,公司也在加强这方面的评估。”许多银行业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控制债务成本有利于缓解息差压力,确保一定的利润空间。
存款利率进入“2时代” 跨城存款的储户
普通银行长期固定存款利率进入“2时代”。
4月,河南、湖北等地中小银行密集降低存款利率;5月,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等股份制银行降低存款利率
“我知道上海网点的存款利率稍微高一点,今天马上就过去了。虽然已经降低了,但还是存了几十万。”一位江苏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在江苏银行上海闸北支行存款的经历。“30万元起存三年期,利率3.4%。目前市场上很少见,‘非常划算’。”
随着存款利率的下降,许多储户乘坐子弹头列车来到上海的银行网点存款,以寻求更高利率的稳定收入。一些储户来到上海,发现优惠活动已经结束,但超过3%的利率仍然让他们决定存入三年期存单。
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元。但上海正在“逆势而上”。数据显示,4月份上海人民币存款增加1215亿元,同比增加1084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131亿元,同比增加40亿元。
然而,上海银行网点也在降低存款利率。记者近日来到江苏储户提到的“江苏银行上海闸北支行”,了解到5月15日前,三年期存款利率为3.5%,1万元起存;5月15日,江苏银行上海分行三年期存款利率下调,其中30万元起存款利率为3.4%,5万元起存款利率为3.3% ,利率2.8%,起存金额为50元至5万元。
“降低存款利率符合市场趋势。”江苏银行上海分行零售部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行的所有定价都符合区域自律机制的要求,并在政策实施方面实施了差异化的商业战略,因此利率存在一些差异。
优化“降息”债务结构:压降高息存款
当银行业降低负债成本时,“跨区域存款”是储户的应对策略。
记者获悉,多家银行采取“一降一增”的策略,稳定债务成本,即降低高成本存款,增加低成本存款来源,优化债务结构。
最近,平安银行、东营银行和其他银行宣布,他们将在不久的将来暂停销售“智能通知存款”产品。许多银行还表示,将降低智能通知存款、协议存款等金融产品的收益率。
“结构性存款和协议存款的比例在去年的整体基础上下降了3个百分点以上,高利率存款的比例下降了。”5月中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告诉记者,除了降低主动负债和降低存款利率外,银行还调整了存款结构,降低了高利率负债。
据了解,协议存款和通知存款利率的自律上限已经调整,其中国有银行增加了10个基准利率,其他金融机构增加了20个基准利率。同时,停止通知存款不需要客户操作和智能自动滚动存款,股票自然到期。
“公共活期存款的成本远高于个人活期存款,主要原因是银行协议存款利率过高,导致整体债务成本飙升。”一些银行家认为,限制通知存款和协议存款利率的上限是对定期存款利率下调的补充,控制银行债务成本,防止银行无序竞争,缓解息差压力,确保银行利润率。
优化“增加”债务结构:增加低息存款
在降低高成本存款的同时,银行也试图增加低息存款。
“扩大低成本一般存款来源压力很大。”华东某城市商业银行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高息储蓄是不可取的,很难通过“米粉油”获得优质用户。从长远来看,我们仍然需要依靠长期稳定的客户来吸收存款,获得更多的低成本资金。
低成本客户存款利率评估正在加强。工业银行高管在第一季度业绩分析会议上表示,银行增加了对一年内(含)普通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结算存款的评估,结合监督指导存款利率下降,有序降低存款利率。
“增加结算和发行”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起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家股份制银行表示,银行在保持存款稳定增长的同时,注重优化结构,努力做好金融服务,扩大高质量、低成本的结算存款来源。
一位城市商业银行家表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加大发展工资业务,加强金融平台建设,通过场景结算提高低息存款的比例。”。
一些银行通过安排银行间负债等市场化资金,促进债务成本的降低,以保持合理的息差。
江苏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我们把握市场波动窗口,灵活调整银行间负债期限,进一步降低计息负债综合成本。”,在整个行业稳息差的环境下,银行正在做好债券发行和银行间负债吸收工作,继续实现“安全、流动、效益”的有机平衡。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