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兴彩
走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利用机器人武装自己?5月17日至18日,来自工程机械、医疗、机器人等行业的嘉宾齐聚一堂,在芜湖举行的“2023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峰会论坛暨第九届恰佩克颁奖典礼”上畅谈ChatGPT和通用人工智能(AI)加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遇,认为机器人未来将与千行百业、千家万户(以下简称“双千”)“共舞”。
展望未来,许多客人认为,随着智能的不断提高,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参与更多的劳动,机器人使用和人类就业将达到更良性的平衡;在“双千”应用的催化下,国内机器人和机器人零部件行业将从成本定价进入产品和品牌定价的新阶段。
赶上“双千”应用风口 “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齐军在会上表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我们的会员企业迫切需要机器人的帮助。”,中国工程机械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产品的可靠性,大力提高机器人产品的可靠性等质量,可以促进行业更快地进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许多客人提出,随着机器人更快地进入“双千”,“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在演讲中说:“工程机械需要灵活生产,机器人操作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例如,某行业龙头公司原有1.9万台设备不够。经过机器人、上云等智能化改造,现有设备数量减少到1.1万台。
王金星认为,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智能制造;二是产品本身的智能化;三是运维服务的智能化。在智能制造环节,材料的切割、弯曲、焊接、搬运、装配和喷涂正逐渐向“机器人取代人”方向发展。
工程机械对机器人的需求是什么?据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工业工程负责人方宇介绍,以2万台挖掘机智能工程为例,下料、焊接、加工、涂装、装配等关节机器人总数为100至150台。目前,三一重工、柳工等龙头工程机械公司已大力实践“机器人+”。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俄罗斯工程学院外国院士孙立宁在主题演讲中展示了他的最新研究:“将一毫米的小机器人放入猪的血管,并通过外部磁场控制38秒。”。
医疗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的主要类别,其前景广为乐观。孙立宁援引一组数据:2021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约8亿至10亿美元,到2026年将达到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
大模型加持 机器人更智能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如何与机器人结合?这也成为本次论坛的热门话题。
“多模式大模型与通用机器人平台的物理交互,加上场景支持和数据反馈优化,可能是大模型与机器人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主题演讲中,优必选副总裁傅春江说。
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领先企业,必须提交香港股市上市申请。马斯克一直对人形机器人持乐观态度,他最近表示,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超过电动汽车的需求,可能达到100亿美元。
在最近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已经试图通过电动汽车的辅助驾驶软件(FSD)底层模块的系统和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未来,它将能够在特斯拉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和计算机上运行。
至于通用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傅春江认为,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机器人赋予通用人工智能物理实体,使其成为超文本的存在,具有与物理世界互动的能力,从而产生劳动价值和情感价值,帮助通用人工智能感知理解物理定律,使其更符合人类的思想和互动自然。
傅春江认为,通用人工智能在算法、技术、应用、工业四个层面上对人形机器人的作用。例如,在应用层面,通用人工智能和ChatGPT控制的机器人成为私人助手、家庭陪伴服务机器人、快递物流机器人等。
配天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索利阳说:“我认为在接下来的10年里,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配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来帮助完成烹饪、叠衣服和其他家务。”。
芜湖建设机器人产业集群 帮助企业上市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始终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省的主要方向,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经过10年的努力,芜湖机器人产业聚集了220家上下游企业,其中上游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98家,埃夫特、瑞湖模具3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城市产业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第八。截至2022年,安徽省机器人产业收入470亿元。
据悉,安徽省高端装备制造母基金总规模135亿元落户芜湖,正在筹建首只50亿元的芜湖机器人专项子基金。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平台和生态思维为乘法,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授权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制造,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宁波表示,到2025年,芜湖将努力打造150多家机器人企业,集群产值超过500亿元,向1000亿元的集群迈进。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程英春表示,下一步,安徽将重点优化产业生态,出台机器人产业“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延伸和龙头企业增产扩产;努力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上市,推动科技创新。
据了解,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将与重点市、龙头企业共同研究产业规划,围绕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优势领域和薄弱环节,构建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研究所等创新平台,推动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技术突破,培育一批机器人行业“单打冠军”。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