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子萌
5月15日,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换通”)正式启动,“北向互换通”在初期开通。交易第一天,“活跃交易”和“热度上升”成为市场的关键词。
德意志银行全球新兴市场中国区交易总监、德银中国上海分行副行长徐肇廷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无论是交易量、交易量还是交易频率,都体现了海外投资者对“互换通”的欢迎和认可。
业内人士认为,“北交换”作为中国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进一步开放的里程碑,将显著增强海外投资者对深入参与中国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心。展望“交换”的下一站,市场期待着开放配额、扩大品种、实施“交换”的“南北双向”。
开闸首日:
成交活跃 增长空间不低
在“北交换”启动的第一天,许多金融机构与海外投资者完成了第一笔交易,涉及银行间7天回购定盘利率(FR007)和3月上海银行间银行间拆迁利率(SHIBOR3)M)等多个基准品种。
记者了解到,交通银行总行作为报价商,与11家海外金融机构达成了12笔“交换”交易,总交易金额4.7亿元。此外,交通银行香港分行作为海外参与机构,也在“交换”项目下完成了第一笔交易,各种交易金额共4.3亿元。
外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跨境业务优势,全面参与“北向交换”第一天交易。例如,渣打中国作为首批“北交换”报价商之一,为海外投资者提供大陆银行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人民币利率交换报价;渣打银行(渣打英国)通过“交换”衍生品交易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客户结算服务;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作为“北交换”的首批投资者,参与了“北交换”的第一天交易。
汇丰协助CSI通过“北向交换”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鼎亚(Dymon Asia)许多海外机构直接参与银行间利率交换市场,并在第一天完成交易。其中,汇丰中国作为首批“北向互换通”报价商之一,是众多海外机构的交易对手。同时,汇丰香港为投资者担任海外清算代理。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资本市场与证券服务部联席总监张金秋表示,海外投资者交易活跃,积极参与流动性更好、交易品种更丰富的国内人民币利率交易市场。海外投资者无需通过国内清算银行进行资金清算,有效降低了交易对手违约风险,提高了清算效率。
展望市场活动,中金公司认为,虽然早期“北交换”交易活动可能不会爆炸性增长,但随着机制的日益成熟和海外投资者的逐步认可,其后续交易活动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者参与的加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馈国内利率交换市场,给交换市场带来差异化的新需求,有助于提高交换市场的流动性。
拥抱“互换通”:
海外投资者旨在降低成本和效率,控制风险
海外投资者期待着“北向互换通”的落地已久。
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都告诉记者,在“北交换”交易规则和启动日期发布后,他们很快收到了商业银行、基金、主权机构等海外投资者的密集询问,并表示希望第一次参与交换交易。
人民币利率交换作为人民币利率市场最重要、市场规模最大的衍生产品,是国内外投资者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北向交换”对海外投资者的便利主要体现在实现更好的头寸风险管理、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
渣打中国副行长、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杨静告诉记者,“北向交换”可以让海外投资者直接参与中国利率交换市场,做好国内债券市场投资的相关利率风险管理。与离岸利率交换市场相比,中国利率交换市场规模更大,流动性更好,将更好地满足海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投资和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
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副主任范明西认为,“交换”开放后,海外机构投资者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国内衍生品市场,大大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更好的头寸风险管理,有利于其在国内市场的布局。
展望“互换通”的下一站:
额度放开,“双向”落地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继续开放,外国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北交换”成功实施后,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和互动将达到更高的水平,海外投资者有望为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参与开辟新的空间。
“中国债券市场的持续开放、债券品种的日益丰富和风险对冲机制的不断完善,将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特别是长期资本,以人民币债券作为其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也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的进一步多元化。”张金秋说。
杨静认为,“互换”的实施为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提供了更有效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将护送海外投资者进一步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增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心。
对于“交换”的下一站,行业预计将开放配额和“南交换”的实施。中金公司表示,基于对海外投资者潜在利率风险管理需求的考虑,交换市场预计将进一步开放配额管理,甚至交易品种,也可能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国内外利率衍生品,包括不限于长期债务、利率期权等。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