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共有27家境外机构参与交易,涉及名义本金总值约82.59亿元
◎记者 张琼斯
启动了一项激励国内外投资者的金融开放措施。5月15日,内地与香港利率交换市场(以下简称“交换”)的互联合作正式启动。数据显示,第一天,共有27家海外机构通过“交换”达成了在岸人民币利率交换合同,涉及约82.59亿元的名义本金。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衍生产品市场的互联机制。权威人士认为,从沪深港通、债券通、ETF通到互换通,互联互通已发展成为支持中国与世界双向资本流动的生态系统。
同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举行了“交换”在线仪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生在仪式上表示,“交换”在“债券交易”的基础上,高效支持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需求。
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
2022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宣布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
“交换”国内外投资者可以在不改变交易习惯、有效遵守两地市场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机构在交易、清算、结算等方面进行互联的机制安排,方便完成人民币利率交易和集中清算。
“交换”的推出具有多种优势。首先,“交换”响应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为其提供了更方便的利率风险管理渠道,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机构长期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
“对债券投资者来说,有效管理利率风险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表示,近年来,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券资产的兴趣越来越高,对相关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过去,债券交易所投资者主要利用离岸人民币交换产品对冲利率风险,通过香港金融基础设施和中介机构进入流动性更好的在岸利率交换市场,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更有效地控制利率风险。
其次,“互换”进一步丰富了互联机制,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丰富了人民币资产生态系统,促进了更广泛、更可持续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渣打香港和大湾区金融市场部主任曾继志认为,“交换”将帮助持有中国债券的国际投资者更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提高国际投资者分配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最后,这也是两地金融市场融合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潘功胜在“互换”在线仪式上表示,“互换”正式在线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充分反映了中央政府巩固和提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坚定信心。
便捷完成
人民币利率交换交易和集中清算
在具体操作方面,“北向互换通”将于2023年5月15日开通,未来将及时研究扩展到“南向互换通”。
为方便海外投资者进行人民币利率交易,“北向交易所”参照“债券交易所”安排,由国内投资者(即“交易所”报价商)与海外投资者进行交易。目前,“北向交易所”报价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汇丰中国、中信证券等20家金融机构。
为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并完成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备案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北向交易所”的境外投资者通过外汇交易中心开通“北向交易所”交易权限。
目前,“交换”有配额管理要求。在交易配额方面,在早期阶段,所有海外投资者通过“北向交换”进行利率交换,滚动后的名义本金净额每天不超过200亿元。
利率交换有多种形式。目前,可交易的利率交换品种是固定利率交换浮动利率的普通利率交换。一端支付或收取固定现金流,另一端收取或支付浮动现金流。
所谓利率交换,是一种基本、简单、透明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双方同意根据约定的本金和利率计算利息,并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交换利息。
银行间衍生品市场不断壮大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化和由此产生的新需求是“交换”的重要背景。近年来,海外投资者继续增加中国金融市场,债券规模扩大,交易活动增加。
截至3月底,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3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2.2%。其中,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2万亿元。3月,境外机构投资者达成约1.42万亿元现金债券交易,同比增长16%、交易量占同期现券市场总成交量的5%左右,环比增长40%。
作为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中国银行间衍生品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交易品种日益丰富,交易机制不断优化,投资者团队不断壮大。“交换”的正式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海外机构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张毅此前写道,银行间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规模从2005年的40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60万亿元,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数据显示,2022年,银行间本币衍生品市场共售出21.3万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以利率交换为名的本金总额为21万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银行间衍生品市场的投资者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上半年底,银行间衍生品市场共有外汇衍生品会员287人,利率交换市场会员697人,信用衍生品市场会员134人。
银行间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速度加快。自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外机构进入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截至2022年上半年底,115家海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衍生品市场,18家机构进入利率衍生品市场。
初期“北向互换通”安排
报价人(境内投资者)
中国工商银行、汇丰中国、中信证券等20家金融机构
境外投资者
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并完成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备案的境外机构
额度管理
轧制后的名义本金净额每天不超过200亿元
交易品种
一端支付或收取固定现金流,另一端收取或支付浮动现金流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