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的把握符合“居中之道”
利率直接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消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进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报告称,从过去20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实际利率总体保持在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的“黄金法则”水平,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基本匹配,有利于实现宏观平衡,保持价格基本稳定。
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着更多的超出预期的影响,经济环境和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采取“降低利率水平的原则”,符合“中心之路”,即在决策时相对谨慎,留出一定的旋转空间,适当接近“稳定的直觉”。
报告阐述了这一点:在调整政策利率时,在考虑当前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基础上,收敛历史周期和世界各地区的平均水平,以减少政策利率的波动。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主要央行将利率大幅降至零利率水平。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运营利率下降20个基点后保持稳定,市场利率保持在适当水平。
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在利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货币政策传递效率显著提高。近年来,在市场利率整体下降的推动下,实际贷款利率显著下降。3月份新发放贷款的平均加权利率为4.34%,其中企业贷款的平均加权利率为3.95%,均处于历史低位。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宏观利率水平,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利率+央行指导”→LPR→“贷款利率”传导机制为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改善和数量的合理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预计前期积累的预防储蓄将逐步释放
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广义货币(M2)和人民币存款继续快速增长。报告称,M2和存款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政策的适度努力和市场实体行为的变化。
从企业和居民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企业和居民的财务管理资金回流为表内存款,促进了M2的增长;一方面,疫情过后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传导和消费者需求的恢复仍然停滞不前,经济循环的阻滞摩擦没有消失,也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市场实体的货币持有和预防性储蓄存款增加。
从中长期来看,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价格是检验货币增长是否合理的标准和关键。报告认为,中国的货币供应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长基本匹配,实现了快速增长和低通胀的优化组合。
“近期M2增速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政策效果显现、需求恢复存在滞后所致。根据报告,未来随着疫情影响进一步消退,市场预期持续改善,经济加速恢复,居民消费投资意愿反弹,预计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将逐步释放,有利于M2和存款的稳步增长。3月至4月,住户存款同比增长较1月至2月明显收窄,4月底M2增速较2月高点下降0.5个百分点。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