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专注于优化公司治理,真正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
◎记者 王子霖
国有企业改革“双百行动”再次迎来新鲜血液。
5月15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的“双百行动”扩张深化现场推广会上了解到,百家科技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科改行动”)和国有企业改革“双百行动”进一步扩张深化,最新一期“双百企业”和“科改企业”名单已公布。“双百企业”总数从449户扩大到580户,“科改企业”总数从439户扩大到672户。
关于下一步“双百企业”改革的重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强调,要在推进公司治理要求的四个方面走在前列,以推进专业化整合为重点,推进机制改革任务的广泛深入覆盖,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许多关键指标优于平均水平
2018年8月,国有企业改革“双百行动”启动,是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织的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行动之一,选择100多家中央企业子企业和100多家地方国有骨干企业,旨在进一步推进综合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双百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锋”,在众多关键指标上优于中央和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2022年,“双百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14.3万亿元、6732.7亿元,比2020年增长29.7%、35.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5.2万元/人,远超中央企业平均水平。
在改革任务方面,“双百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指标明显优于国有企业。近三年来,“双百企业”管理人员比例保持在5.5%以下,远低于中央企业平均水平。2022年,“双百企业”管理人员平均比例达到69.6%,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平均比例达到100%;管理人员最终调整和不称职退出的比例平均达到7.7%,比2020年增长49.9%。
此外,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30.8%的“双百企业”有序实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部分企业已登陆资本市场,292家“双百企业”为上市公司。
在激励机制方面,截至2022年底,91%的“双百企业”通过自主实施或参与上级单位中长期激励计划,积极开展中长期激励,覆盖29%(5233户)的“双百企业”和各级子企业。2022年,“双百企业”和各级子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达到2.74倍。
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专业化整合
翁杰明在部署“双百企业”下一步重点改革时,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部分企业主营业务仍不够突出,“小分散”问题依然存在。“双百企业”要以主营业务为重点,进一步努力做强、做专、提高核心竞争力。
翁杰明指出,重点关注主要业务和核心功能,有限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擅长领域,加快类似业务水平整合、产业链垂直整合,引导资源集中在优势企业,形成更多的“企业”“企业”典型经验,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示范企业和专业新隐形冠军。
同时,要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点。“双百企业”要以自身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定位为基础,逐步提高制造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
打造一批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国企
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已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翁杰明表示,“双百企业”要着力优化公司治理,真正走在市场化机制运作的前列,努力打造一批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国有企业。
截至2022年底,88.8%的中央企业“双百企业”成立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99.7%的外部董事占多数。翁杰明表示,在子公司董事会建设、配合、规范运营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应将子公司转变为治理控制。
实施机制改革任务是企业真正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关键。具体来说,三个关键任务包括建立新的业务责任制,促进中长期激励制度,促进上市和优化股权机构。翁杰明指出,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竞争、最终调整和不称职退出的覆盖范围,原则上应实现“双百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全覆盖范围。
在中长期激励方面,截至2023年3月底,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的各级国有企业中,中长期激励的比例分别为95.8%和87.2%。“双百企业”应更灵活、更有创意地应用各种中长期激励措施,扩大合格企业的范围,进一步提高覆盖面。
同时,要积极推进上市,优化股权结构。加强优质资产孵化培育,支持合格的“双百企业”积极开展融资上市、增资扩股,特别是人工智能、芯片等新领域的新轨道企业,不仅可以优化股权结构,还可以通过收购、并购、引资等方式缩短进入新轨道的培育期。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