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苏向杲
截止到2月21日,10家银行系险企均发布2022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据《证券日报》新闻记者梳理,10家险企上年总计纯利润为-11.88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10亿人民币。
采访人士认为,上年纯利润下降有短期内条件的限制,包含利益市场变化加重造成长期投资下降等。从长期来看,银行系险企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包含严重依赖母行方式,经营上以母行单一行政主导为主导,市场定位单一且业务价值低,欠缺专业人才等。
上年“增收不增利”
与净利润增长速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指,2022年中邮人寿、农银人寿、工银安盛等10家银行系险企保险营销总计收益达3431亿人民币,同比增加9.74%,即上年银行系险企总体“增收不增利”。
从综合性投资回报率来说,10家银行系险企去年平均不得超过4%,最大综合投资回报率(本年度总计)仅3.84%,最少的是-0.01%。
一部分银行系险企也提到了所面临的关键项目投资工作压力,如农银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中剖析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性时指出,年利率呈长期性下行趋势,期满资产和新增加财产难以获得原来收益率,长期期理财规划比较有限,资产久期失衡压力增加,负债成本自始至终处于高位,存有利差损风险性。
除项目投资工作压力以外,银行系险企还面临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工作压力。去年第四季度,大部分银行系险企因掉期利率的利益市场变化比较强烈、风险准备金评定曲线图降低等多种因素,发生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
在其中,工银安盛人寿表明,2022年第四季度,企业综合性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较第三季度末明显下降,原因是掉期利率的利益市场变化比较强烈,与此同时风险准备金评定曲线图降低,造成公司净资产降低,累加资产等级分类限制危害。
业务发展潜力无限
现阶段我国银行系险企多为母行控投,营销战略上都多为母行核心。近些年,虽然某些银行系险企逐渐发展趋势个人代理人业务流程,但客户渠道仍然以银保业务为主导,商品同样以趸缴或短期内期交为主导。
对于此事,杰出保险公司、懂保汇创始人兼CEO陆敏(原中国平安集团顶尖保险营销执政官、总裁信息内容执政官)对记者表示,现阶段,各家银行系险企的母行仅将银保业务做为中间收入对待,却看不到其未来极大业务流程增长潜力。除此之外,国有银行集团旗下都是有车险公司,但银保业务趋同化,以趸缴和短期内期交为主导,若将来再次照此坚持做下去,这种银行系险企难有很大做为,很容易被定位于银行系统的非主流女生业务模块。
陆敏表明,以五大个人行为例,这种金融机构有着大量营业网点和客源,彻底可以利用银行保险转型发展完成收益最大化,加上国有银行的品牌整合营销,全世界难得险企可与之媲美。以工商银行举例,假定其每一个营业网点每日产出率5件保险单,一年产出率等同于我国寿险业全部委托代理人(300多万元委托代理人)一年的产出率,即便将网均生产能力降到每日1件,也等同于一家有着60万代理人保险中介公司的产出率,在中国已属遥遥领先。但是现实转型发展还需要建立相应业务体系作为支撑生产能力。因而,银保业务转型发展有极大市场前景。
银行系险企该如何成功转型并位居全世界车险公司前端?陆敏表明,最先,要走合乎商业保险发展的规律的路。纵览全世界大中型保险中介公司发展路线,无一家要以市场销售趸缴和短期内期交而强大起来。长期性人寿险业务流程才可以考量保险中介公司运营使用价值指标。次之,方式要恰当。银行系险企要提前做好顶层规划,再细分化与设计端对端运营顾客价值,最终机构落地执行。只有上、中、下三层密切对接,才算是进行以上转型发展。最终,用专业为主体。转型发展必须商业保险、移动互联网金融机构三方面跨界营销组成。单一行政主导与银行专业核心,完成成功转型的几率比较小。
陆敏进一步表示,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但保险密度与深层较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保险行业仍然有非常大发展前途和机遇。一旦银行银保业务转型成功,一方面将帮助更多的消费者得到意外保障,提高在我国保险密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将会对目前保险中介公司造成巨大冲击。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