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食品观念,建立多元化的食品供应体系,多渠道开发食品来源。
如何更好地理解大食物观,如何因时制宜地实践?记者采访了“新华视点”。
食品消费观念的改变
专家指出,实施大食物观的关键在于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三个扩张”: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土地资源的扩张,从过去的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的扩张,从单一的供给侧管理向需求侧管理拓展食品安全政策。
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统计,中国人口超过14亿,每天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表示:“在管理和管理耕地的同时,树立重大食品观念,有效生产和供应市场需求,产生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尤为重要。在保证“米袋”的同时,保持“菜篮”的稳定性。、把“油罐”端牢。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从1978年的152KG减少到2021年的124.8KG,村民的人均粮食消费从1978年的248KG减少到2021年的170.88KG。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表示,长期以来,80%的中国食物来自晚餐,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今,晚餐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食”,普通人从“吃饱”到追求“吃得健康”。符合每个人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是树立大食物观的起点和落脚点。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青表示,从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向新时代的大食物观转变,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态农业已成为加快农业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建立大食物观有利于构建新的食品安全体系。
探索多元化供应
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地结合资源环境,因时制宜地实践大型食品观念,扩大食品供应。
中国拥有丰富的水面资源。通过发展水面生态渔业和深海鱼类养殖,可以获得相当数量的优质蛋白质食品资源。一些沿海省份正在积极探索向河流和湖泊索要食物。
山东海岸线超过3500公里,约占全国六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富。依托这些“蓝色粮仓”,山东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综合试点省份,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野生养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在一些地方向植物动物微生物需要热量和蛋白质。坚果、野生水果、优质食用菌等资源在东北广阔的黑土地上丰富。如今,木耳等食用菌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许多当地公司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和菌种研发,有效满足市场对食用菌的多样化需求。
位于“黄金奶源带”的内蒙古,抓住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业。
设施农业是利用工业生产理念和工程设计为农作物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实现高产、高质量、高效率目标的农业生产方法,也是践行大食物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表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农业设施技术的发展与整合可以有效改善农业对生态资源的依赖。
近年来,以“中国蔬菜之乡”寿光为代表的生产基地,利用物联网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在蔬菜总值居全国第一的省份山东。山东还提出,要重点推进日光温室的适用性、塑料温室的规范化、连栋温室的规模化、蘑菇房和培养房的智能化。
优化改善居民膳食结构
记者发现,各地都在积极完善相关政策,促进食品供应从单一生产向多元化供应的转变。《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要推进农副产品深化加工,打造践行大食物观的先锋;《福建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适应气候优势,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未来有必要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方便实践大食物观。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资源、技术和人才进一步聚集到设施农业,提高设施综合生产能力。
华南农业大学农村振兴研究院教授罗明忠表示,要坚持培养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从而推动农产品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随着大食品概念的普及,我们应该在全社会树立食品消费的新概念,促进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善和优化。特别是全面普及饮食营养和健康知识,鼓励减少、营养、健康和绿色消费,反对浪费食物。山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韩磊表示:“通过营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人们可以建立合理、平衡、适当的食品消费新理念。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