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获悉,川酒集团永乐龙井酱酒基地项目正式落户古林,总投资100亿元。贵州西酒近日还公布了“十四五”技术改造(一期)项目概况,计划新增酱香型白酒及附属配套项目1.8万吨。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企业,行业和产区也采取了新的行动。据了解,我国酱香型白酒标准开始征求意见稿,贵州省发改委公布了2023年贵州省重点项目和重点项目名单,预计2023年酱香型白酒新产能将超过6.8吨。
据业内人士分析,酱香型白酒市场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给行业带来了许多隐患。存在高品质原酒产能不足、价格泡沫明显、渠道压力大、代工混乱等问题。随着“酱香型白酒热”的下降,名酒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产能不足。国家标准选择酱香型白酒可以更好地规范酱香型白酒市场,使酱香型白酒市场更快地走向品质、品牌、规模和集中。
动作频频
川酒集团永乐龙井酱酒基地项目的落户,代表了川酒集团酱酒战略的增加。《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项目建成后,川酒集团酱酒基地规模将扩大到1500多亩,总产能将增加到6.5万吨,总储能30-40万吨,新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事实上,3月份,酱酒市场十分繁忙。3月3日,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公布了2023年贵州省4158个重点项目和重点项目名单,预计年投资8003.86亿元。其中,涉及92个饮料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改造和新产能项目大多被明确标注为“酱酒”,即指向酱酒产能的增加和技术创新。据粗略统计,2023年贵州酱酒产能将增加20多万吨。
3月2日,贵州西酒官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君品西酒发布“十四五”技术改革(一期)项目概况,计划新增酱香型白酒及附属配套项目1.8万吨,总投资约83亿元。《北京商报》记者向贵州西酒发布了一份关于项目建成后贵州西酒酱酒生产能力预期的采访大纲,截至新闻发布公司未回复。
据业内人士分析,从环境来看,酱酒市场仍处于产能扩张周期,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贵州省作为酱酒的核心产区,非常重视酱酒行业的发展。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是酱酒在快速上升周期中的重要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酱酒产区和酱酒公司生产的同时,酱酒的国家标准也在征求意见稿。据了解,国家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酱香型白酒分工技术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白酒质量要求第四部分的通知》:2023年4月29日,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法案)广泛征求行业部门、协会、销售、科研等单位的建议。
中国食品工业分析师朱丹鹏表示,新国家酱酒标准的引入是国家保护、改进、完善和规范中国酱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新措施,是保证中国酱酒优质发展的压舱石。同时,引入新的国家标准可以进一步使酱酒行业进入标准化、系统化、品牌化、资本化和规模化。
优质标的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国内酱酒市场产能约70万千升,同比增长16.7%,约占全国白酒总值671.2万千升的10.43%;实现销售收入2100亿元,同比增长10.5%,约占全国白酒总销售收入6626.5亿元的31.69%;利润约为8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约占全国白酒总利润的39.51%,为2201.7亿元。
事实上,在行业快速增长的背后,酱酒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根据贵州茅台2022年经营情况公告,贵州茅台2022年生产茅台原酒约5.68万吨,系列原酒约3.5万吨。预计收入将达到1272亿元,同比增长16.2%。预计净利润将达到约626亿元,同比增长约19.33%。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其他酱酒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贵州葡萄酒和郎酒的销售收入已达200亿元。其中,郎酒酱酒约占销售结构的80%。国台销售收入约70亿元,贵州珍酒销售收入约50亿元。此外,贵州金沙窖酒销售收入30亿元,贵州钓鱼台国宾酒销售收入约30亿元。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上述企业外,国内酱酒市场近10家企业收入超过10亿元。
全图酱酒工作室首席专家全图表示,自2018年以来,国内酱酒市场进入产能加快阶段,知名企业产量增加,酱酒整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企业的生产可以提高优质酱酒产品的比例,另一方面,也会加剧行业的分化。
适者生存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仁怀市作为酱酒的主要产区,清理撤出622家白酒生产企业(车间)和7804口窖池,兑现奖励补贴3.4亿元。一方面,行业整顿略有减弱;另一方面,知名公司的生产增长。据相关媒体报道,2022年下沙时节,酱酒行业前10家公司的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9.1%。另一方面,2022年下沙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0%,少数葡萄酒公司仍在犹豫是否下沙。
针对这一现象,权图分析认为,头部酱酒企业和中小型酱酒公司的分化正式开始,标志着2022年重阳下沙,预计未来这一分化将继续加剧。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酱酒市场逐渐降温,进入深度转型期。在挤压发展的竞争格局中,许多中小型酱酒企业不得不面对库存高、动态销售不畅、价格倒挂等问题。
根据权图分析,过去酱酒市场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给行业带来了诸多隐患,如优质原酒产能不足、价格泡沫明显、渠道压力大、OEM混乱等。随着“酱酒热”的下降,也给行业和市场带来了调整的机会。行业调整带来了更多的两极分化,让更多优质、能力、耐力、能力强的知名酱酒企业能够完成整个体系的建设和优化,让酱酒市场更快地走向质量、品牌、规模和集中。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