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编写 韩忠楠
“好几家汽车企业将自产自研充电电池”消息持续释放,销售市场异议与讨论也越来越激烈。事实上,从2022年起,伴随锂电材料价钱的暴涨,“汽车企业有心摆脱对锂电池厂的依赖性”的话题时经常在舆论市场中被提起。
对于有些汽车企业来讲,项目投资锂电池厂,乃至亲自出马自主开发、生产电池,是保证供应链安全的不二之选。比亚迪汽车近些年实现大井喷式发展趋势,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企业比较早且浓厚地规划了充电电池商品。融合最主流汽车企业针对充电电池业务整体规划,能够得知,汽车企业在电池板块的规划欲望绝不止于此稳价。
大部分汽车企业同样在特别强调,自主研发充电电池并不等于舍弃外界购置,“去赣锋锂业化”还为时尚早。甚至是在不少车企的规划里,“两腿”行走、“好几条腿”相结合的方式才是最佳计划方案,充电电池购置绝对不是非黑即白的。实际上,汽车企业自主研发充电电池并不是占领电池企业的乳酪。反过来,汽车企业资金投入电池深层产品研发,更有助于产业供应链发展壮大,促使目前电池市场蛋糕有望进一步扩张。
回朔汽车行业发展历史时间,大家就会发现,很多关键的技术和产品提升是通过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一同自主创新达到的。在新能源时期,汽车产业、供应链管理面临巨大重新构建,让中国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公司从此兴起,乃至引领全球。应对难能可贵的产业链成效,汽车企业必须悉心照料,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夯实已有的渠道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汽车企业自产自研充电电池,不仅仅是一件自私自利的事情,还是一件利他的事儿,提醒着动力电池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不可以停滞不前,需要夯实目前的市场份额,还需要有重大突破、新技术和新商品。
将来,车企与动力锂电池企业的关联将不再是供需方影响,反而是“竞合关系”,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汽车企业强化和动力电池企业的合作开发,共同推进充电电池技术的革新,这会对产业链来讲,毫无疑问是一大利好。
值得关注的是,当越来越多电池企业急速扩大产能,同时还有汽车企业不断涌入充电电池跑道时,动力电池产业要警惕结构型生产过剩风险,一部分中低端、落伍的产品生产能力,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针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讲,积极主动升级产品,聚焦高质量生产能力,将有利于参加接下来产业链市场竞争。除此之外,国际市场的室内空间还未充分拓展,这一部分需求也亟需我国的动力电池企业达到。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