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触底”后,CPI增速或温和上升
◎记者 张琼斯
今年以来,中国CPI同比增长逐月下降,PPI同比下降不断扩大。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CPI同比增长0.1%,是2021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PPI同比下降3.6%,自2022年10月以来连续7个月处于负值区间,已降至202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价格水平的分阶段下跌主要受供需恢复步伐不一致和基础效应的影响。未来几个月,预计中国通胀水平将在低位窄幅波动,CPI同比增长可能在第二季度“触底”,CPI中心可能在下半年温和上升。不应夸大CPI分阶段下跌的影响,中国经济目前没有通货紧缩。
接近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保持总量适中、节奏稳定,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促进经济运行持续改善,保持价格基本稳定。
供需恢复存在时差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这主要与供需恢复时差和基数效应有关。中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通货膨胀保持温和。这一轮价格下跌主要是由于供应能力强、需求复苏缓慢和基础效应明显。
从供给方面看,在稳定经济一揽子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生产恢复加快,农副产品生产稳定,居民“菜篮子”和“米袋”供应充足。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表示,今年猪肉供应相对充足,生猪价格徘徊在较低水平,整体食品方面没有明显的价格上涨压力。此外,与海外经济体相比,中国劳动力市场总供应相对充足,服务通胀压力不那么明显。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复苏本身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由于收入预期不稳定等因素,居民过度储蓄向消费的转变,整体需求复苏缓慢。根据中金公司的分析,虽然货币供应相对充足,但企业和居民仍然更喜欢存款,因为存款利率比通货膨胀率和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更刚性。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边际上,居民服务消费有所回升,但商品消费表现低迷。4月份CPI最大的拖累是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家用电器等商品。为了稳定居民的价格预期,我们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出消费刺激政策,防止价格预期的“负反馈”对需求和价格产生次要影响。
近期CPI的分析影响、中金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认为,PPI数据的重要因素仍占基础拖累的大部分。去年同期,俄乌冲突和疫情推高了大宗商品和食品价格。
二季度CPI增速或“触底”
中国经济没有通缩
根据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报告,未来几个月,中国CPI将在低位窄幅波动。然而,随着基础的下降、政策效应的出现、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经济内生驱动力的增强,预计供需差距将趋于弥合,CPI中心在下半年可能会温和上升。许多分析师预计,中国CPI的同比增长可能在第二季度“触底”。
中金公司认为,由于国内需求恢复相对有限,海外风险事件继续限制风险偏好,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低运行。与此同时,由于就业和收入需要时间改善,居民货币流通速度较低,核心通胀水平继续受到限制。预计PPI或同步在上半年仍将下降,并在第二季度形成年度低点;第二季度,CPI同比增长率保持在1%以下。
展望未来,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表示,预计上半年CPI同比增长0.8%,全年CPI同比增长1.3%,因为食品价格普遍稳定,输入型通胀压力持续减弱,核心CPI反弹缓慢。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预测,CPI、PPI同比读数的底部可能出现在第二季度,CPI出现在下半年、PPI同比读数将开始明显反弹。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4月份可能触及今年CPI同比增长的最低点。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认为,由于2022年油价高低,基础干扰强劲。如果5月和6月没有CPI环比大幅下降,4月份可能是CPI和PPI的“读数底部”。
由于通货膨胀数据下降,市场担心中国经济活动寒冷,陷入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主要是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没有通货紧缩。
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中国通缩的风险不大。一般来说,由于宏观经济的重大影响,CPI继续处于通缩状态,居民消费信心严重下降,货币紧缩效应发酵。然而,宏观经济已经转向复苏过程,居民的消费信心正在回升,金融数据显示,广泛的信贷过程正在加速,货币供应增长率处于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上述因素表明CPI同比中心在下半年有上升趋势。
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余波认为,“通货紧缩理论”应该理性地看待价格数据。今年下半年,价格水平预计将逐渐回到正常水平,整体将保持温和的上升趋势。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并不构成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
CPI阶段性下降的影响不应夸大
“通货膨胀基本上取决于实体经济供需的总体平衡。”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报告指出,通货膨胀水平受供需影响,不仅与消费需求有关,而且与供应影响、成本推广等供应因素密不可分。总供需的总体平衡是价格稳定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供需总体平衡,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自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几十年来一直遭遇高通胀。上述报告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保持在温和范围内,过去一年、五年和十年,CPI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定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同时保证了经济循环的基本畅通,为物价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自本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许多CPI阶段性下行现象。2008年至2009年、202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超出预期因素影响,CPI涨幅分阶段快速下降,经济稳定发展面临压力,稳定迅速;2002年,中国CPI分阶段下降,这与加入世贸组织后充足的外国供应和输入有关。当时,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
“CPI的周期性下降并没有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总体而言,如果经济保持正常增长趋势,CPI周期性下降的影响不应被夸大。”报告称,从历史上看,中国的PPI波动相对较大。然而,PPI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整体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CPI主要用于国际通胀水平。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