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优雅的古琴演奏,我一秒钟就去了陕西省Xi安群艺术博物馆9楼,进入了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第一个展览馆。在Xi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柜里,无数的绿色和红点闪烁着我。我随便选了一个,弹出了Xi安鼓乐传承人何忠信的采访视频……”这不是一个梦幻般的废话,而是一个Xi安市民通过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下简称“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3600°“云”探馆时VR全景系统的感觉。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新传播技术的应用,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正在以“演变”为主客共享的Xi安文化接待室,依托1万多件展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主动规划路线的导游、直播“网络名人”。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站式“打卡”
“陕西文化博大精深,艺术氛围浓厚。在这次浏览中,我深刻认识到,群众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历史和人文的精致结合,是黄土上的杰出创造。”陕西科技大学的朱说。
“这是一个有趣的博物馆,这里的娃娃和模型都很棒。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展品都来自民间和传统。它们属于公众,有灵魂。我真的很喜欢这里。”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德鲁·劳留言。
作为记录当地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继承方式是贴近人民,融入现代生活。“博物馆位于人们艺术博物馆的楼上。与大多数博物馆不同,它是一座独立的建筑,不能停在门外。然而,近年来,导游和研究机构经常主动来到博物馆,将游客和学生送到博物馆。”Xi安人民艺术博物馆、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白利群说。
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在Xi安人民艺术博物馆(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建成的。2012年5月上市,2016年升级改造后免费向公众开放。目前,博物馆位于Xi安人民艺术博物馆7至9楼,直接间接用于展览、仓库、办公面积4000平方米,展厅总面积1500平方米。在行政管理方面,Xi安人民艺术博物馆、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属于三个品牌,由Xi安财政支持。
虽然“隐形”在建筑内,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陕西省文化旅游厅、省教育厅命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之一,日益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研究机构和外国游客一站式了解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打卡场所。西安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来博物馆的游客越来越多,平均每年有3人。
有形实物展示无形文化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代生活中很难找到的旧物件,比如纺车、手推独轮车、风箱、草鞋、粮仓、指南车、铁和古代造纸工具。关中大型泥塑集团《关中记忆》,由农民艺术家、陕西工艺美术大师苗春生创作,令人震惊。1300多个泥塑小人表情不一样,马桩、剧场、店铺都很惊艳……”一位观众在小红书上写道。
泥塑《关中记忆》全景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长安新年期间观看戏剧、市场和社会火灾的三大经典场景。它展示了关中地区过去的社会生活,也是关中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根源。Xi安群艺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副主任李青说:“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凝聚了乡愁和农业文明。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收集和传播传统文化。博物馆遵循“真实、完整”、围绕Xi安关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生动传承,重视实施”的策展理念,促进观众融入民俗文化,了解和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用有形物体展示无形文化,定期开展活态展示、表演、互动、传播活动等。,突出传承人的主要地位,重视活态传承,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博物馆教育理念中的作用。”Xi安群艺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主任张俊杰介绍,博物馆三个展厅展示了100多名传承人,重视传统工艺生产过程的积累和展示,重视关中特色生活场景的再现和展示,重视物质展示与多媒体、网络展示的结合,使博物馆成为西方式遗产
进入大众传播非遗知识
“我愿意做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宣传员,不计得失,履行志愿精神,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30名“红领巾”成为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振兴我强国”——青少年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
现场宣誓后,小宣传员杨新冉和朋友们手持宣传资料走上街头,向路过Xi安群艺馆门口的行人发放了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图册和彩页,不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Xi安群艺馆、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创新展示和传播方式方法,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景区、进入社区、进入山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比如2022年8月开展的“小志愿者寻找‘古艺’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旅”活动,带领青少年进入鱼化泥,被称为制作技能传播学习中心、古琴传播学习中心。
“未来,在不断提高Xi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知名度的同时,我们将继续搭建和利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互动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古代文化和技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白利群说。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