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方便了交易清算、投融资、风险控制等九个方面跨境贸易投资rmb的应用,更好地满足了外贸公司的市场需求。
具体来说,《通知》提出,方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各种新贸易形式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支持大宗商品RMB收费清算,支持海外投资者在中国投资RMB,在中国再投资,方便外包工程公司集中管理RMB海外资金,支持与周边国家(地区)汇出确实需要支付的金额。、RCEP区域内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
在满足企业跨境投融资需求方面,通知要求当地商务部门积极整理和反映企业投融资需求,促进银行与企业的准确对接。鼓励银行与国内外联动开展海外投资信贷业务,按照商业原则降低投资资金成本,支持外商投资和外商承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有实际需求、有资质的海外项目和企业优先考虑人民币贷款。
在接受《中国贸易报》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刘英表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有实力也有理由用本币结算。三年疫情过后,在中国经济重启的过程中,对外贸易投资将大幅增加。RMB的跨境使用需求将不断增加,无论是支付结算还是投融资需求。如果只用美元和欧洲支付,就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刘英表示,从国际角度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收紧货币政策带来了更多的负面溢出效应,因此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随着中国经济的兴起,rmb在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将rmb作为官方储备货币,世界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民币国际化。rmb的应用越多,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就越有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去年5月完成了每五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定值审查,将rmb权重从10.92%提高到12.28%。这反映了对rmb自由使用水平提高的肯定,也反映了rmb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第二个黄金十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规模的扩大,RMB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使用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推动RMB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应用领域的发展。
商务部发言人束觉婷表示,面对新的形势和需求,RMB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比例和公司获得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感觉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近几年来,随着有关部门的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使用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跨境货物贸易RMB结算金额为7.92万亿元,同比增长37.3%;直接投资6.76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同比增长16.6%。
“我们经常考虑如何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汇率损失,并利用外汇进行跨境结算,”杭州路易行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人民币结算能有效降低汇率风险,分散政治风险。为提高结算的便利性,我们将考虑在后续增加人民币结算。”
“支持外贸公司将人民币结算应用于跨境贸易和投资,有利于满足外贸公司的市场需求,如交易清算、投融资和风险控制,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国际首席执行官沈恩光表示,去年,国际联合工业银行和美国运通推出的跨境海外行业独家RMB储蓄卡实现了跨境人民币卡的收付功能,开辟了外汇收付、人民币结算、国内外支付等全链渠道。企业可以通过储蓄卡直接支付海外费用,满足跨境贸易的需要。
刘英表示,汇率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的议价能力和成本效益。单独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有效提高中国公司的竞争力、谈判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为了增强企业的获得感,通知要求有效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促进人民币对跨境贸易投资的结算,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率成本。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促进国内外上下游企业更多使用人民币,促进国内外贸易协调发展。促进国有企业领导,积极利用集团内外企业之间的人民币交流。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发展,人民币国际需求将会更加强劲,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人民币跨境使用是一个机制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刘英认为,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简化人民币跨境结算流程,方便使用,激发公司使用人民币的主动性,鼓励和培养企业在贸易投资活动中应用人民币习惯,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创新、新、新的贸易方式和更好的交易方式。
“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外贸业态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政策的不断实施,促进了从业人员为新型外贸业态提供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外贸经营者带来的便利优势逐渐显现。”沈恩光表示,未来国际化将更好地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和场景覆盖,不断深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体验到高质量的数字服务,降低外贸经营者的成本,进一步推动RMB国际化进程。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