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糖尿病或许比你想象中离我们更近!202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第11版《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糖尿病地图集》,带来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全球20-79岁成年人中,糖尿病患者已达到5.89亿,超过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加勒比地区人口总和,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8.53亿。
而在我国,与糖尿病“较量”的形势更为严峻。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达 1.48 亿,还有 2.74 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给血糖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糖尿病防治“主战场”的医院,如何借助有效的监测系统,打好这场防治硬仗,成为了关键问题。
现状堪忧,传统模式弊端重重
在传统糖尿病管理模式中,院内血糖监测数据不准确、缺乏个性化管理方案、非内分泌科血糖异常频发、跨科室会诊困难等问题正严重影响糖尿病防治效果。
比如,糖尿病的发现途径,主要依靠患者出现症状后就医诊断以及体检筛查。但我国近半数(49.7%)的糖尿病患者并未被确诊,他们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已遭受糖尿病的侵害,这也导致非内分泌科糖尿病占比很高。
以四川某医院为例,数据显示有78.83%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非因内分泌问题就医。眼科、肾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高血糖占入院人次的比例分别高达78.80%、58.72%、51.37%。
即便患者进入医院病房,管理难题依然存在。医护人员面对众多患者,往往是“一对多” 的局面,精力有限。而其他非内分泌科室由于缺乏专业规范的血糖管理知识,也难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系统的血糖监测与管理。
此外,在传统模式下,患者出院后,院外血糖数据就无法持续追踪,患者如同进入“失联”状态。医生无法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的血糖控制也难以得到持续保障。
破除科室信息壁垒,“虚拟病房”带来希望
面对传统模式的困境,有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随着众多医院的努力与创新,近年来“虚拟病房”概念开始出现,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带来了新希望。
该模式依托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如瑞特全方位智能血糖管理系统),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建立“待诊虚拟病房 ”和“科外泵虚拟病房”。当糖尿病患者会诊时,科室责任护士使用血糖检测仪扫描患者手腕条形码进行身份确认,监测的血糖数据就会自动同步到管理系统。同时目标科室向内分泌科开放HIS权限,为患者设立“虚拟床位”。当患者血糖数值超出系统设定的阙值,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提示,进入“待诊虚拟病房”,内分泌科医师在了解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后,能迅速展开主动会诊,实现了内分泌科与非内分泌科血糖管理的无缝对接。
四川某医院实施该系统后,一年内高血糖住院人次虽然增加,但平均达标时间缩短至5.58 天,患者住院时间从原来的 (15.25±4.18) 天缩短至 (9.49±3.11) 天,糖尿病平均住院日也从 (16.67±5.12) 天缩短至 (11.92±3.87) 天。
在患者出院后,通过云端技术,医护人员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血糖、用药和饮食情况,提供全面的咨询和问诊服务,节省患者的就诊和复诊成本。以瑞特全方位智能血糖管理系统为例,用户在家使用瑞特血糖仪后,通过瑞特健康 App 或小程序绑定主治医生,就能实现血糖数据的实时同步。医生可以远程查看和分析用户的血糖趋势,在线给出控糖建议、发送随访通知等。
糖尿病防治任重道远 华广瑞特助力前行
糖尿病的危害远不止血糖异常这么简单。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除了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外,患其他疾病的风险也显著提高。比如,糖尿病患者患痴呆症的风险比非糖尿病人群增加了 56%;占糖尿病总数 90% 以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其中心力衰竭风险高出 84%,心脏病发作风险高出 72%,卒中风险高出 52%。而且,近 25% 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存在视网膜病变,超过十分之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面临失明风险或已经失明。
“血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医疗机构高度重视、各部门和科室通力合作;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华广瑞特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华广瑞特全方位血糖智能管理系统” 已与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深度合作,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许多优秀案例,赢得了业界专家和学科同仁的高度认可。
糖尿病防治之路任重道远。但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持续创新,通过医疗机构、科技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糖尿病挑战,筑牢每一位患者的健康防线。
,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