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元】
在城市边缘的一间陶艺工作室,工艺美术师尧贺龙正慢慢擦拭刚出窑的作品。《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像》是一尊陶瓷雕饰小像,没有鲜艳釉色,也无繁复装饰,却透露出一种静静的庄严。
“我不是在做佛像商品,我只是想做一尊安静的像,表达一种尊敬。”面对作品,他这样说。
尧贺龙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他长期独自试验泥料、釉色与烧制条件,日复一日与材料打交道,更多时候是“慢慢摸索”,而非一开始就明确方向。《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像》的创作也是如此,没有宏大的计划,只是在一次灵感触动下,顺着心意慢慢成形。
“最早只是想捏一个坐像,结果后来越捏越觉得,它不只是泥做的,而是心里对‘大行’两个字的一种投射。”
他所说的“大行”,是指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在佛教中象征着修行者对众生无尽的关怀与践行。这个理念,也恰好对应了尧贺龙对工艺的一种坚持:不张扬、不速成、不量产。
与许多现代陶艺作品相比,这尊普贤像没有借用夸张的形式语言或过多象征符号。形体略显稚拙,手势低垂,双眼轻合,釉色素雅,有一种“旧物感”。“我其实故意留了些泥痕,没有打磨得太光。觉得佛像不该是完美无瑕的,它应该有点人气。”他说这句话时,语气很轻,却显出一种诚恳。
普贤像并未参加大型展览,也没有大范围传播,但偶有同行或熟人拜访工作室时,会对这尊作品多看几眼。“我不太主动讲它的意义,愿意看懂的人自然会停一下。”他说。
相比讲技巧或造型,尧贺龙更愿意谈“做东西时候的感觉”。他说,陶艺教会他很多事情,比如“接受控制不了的结果”,比如“烧坏了也别生气”。“可能这也是我喜欢佛教题材的原因吧,它跟‘接受’有关。不是逃避,是更真实地面对生活和内心。”
对他来说,《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像》更像是一次阶段性的“安放”,安放的是他对信仰、工艺、个人生活节奏的理解。它不大,也不张扬,但放在角落里,会让人慢慢安静下来。
“我不会说这是代表作,它只是我一个阶段的作品。以后可能会做别的题材,也可能还是捏像——只要心是稳的,做什么都行。”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