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任务。2023年,“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仍是财政系统的重点工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治理工作更加受到中央与地方关注。
受访专家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以及今年各地以稳增长为首的政策导向,都可能造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抬头。短期来看,通过借新还旧、展期等方式将隐性债务置换为合适的金融工具,从而降低存量隐性债务风险或是直接有效的化债方式。长期来看,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才能真正实现地方财政治理现代化,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隐债风险不容忽视
多地部署化解工作
按照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要求,地方政府要在5~10年内化解隐性债务。回顾过去5年的化债工作,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缓释可控。他同时强调,2023年要继续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过去一年,地方政府在化解隐性债务上各有成效。江苏、天津、河南、陕西、甘肃等多个省市超额完成年度隐债化解任务;广东在去年完成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全省存量隐性债务全部化解;广西全区已累计化解2018年清查统计政府隐性债务底数50%以上。不过,四川、贵州等地亦强调本省部分地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任务依然艰巨。
根据记者统计,至少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明确将“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列为2023全年财政重点工作。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层面对隐性债务风险尤其关注。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认为,今年强调隐性债务化解,或因为2020~2022年疫情影响地方财政,可能会存在部分地区化债不实、新增隐性债务的问题。
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指出,近年来一些地区的财政收入和国企收入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当前保障地区经济增速的目标下,或会再次启动以国企市场化融资来推进地方项目的模式,这也为隐性债务的抬头埋下伏笔。
当下存量隐债化解
重在展期、置换
整体来看,2023年地方政府继续围绕“化存量、遏增量”思路开展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的同时,也在具体举措上各有侧重:辽宁、贵州、青海、江西等地明确将依法依规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北京、天津、江苏、福建等地提出将加强全过程穿透式监测,强化债务风险评估预警;天津、河北、四川等地强调用好债务缓释政策,防范逾期违约风险。
对于当下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求是》杂志近日刊发的《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展期、置换。”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谭志国告诉记者,固然,中央“不救助、不兜底”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目前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仍然存在着较重的债务包袱。鉴于此,中央支持金融和财政共同发力,为地方政府的债务减负,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部分地方政府已有所行动。贵州在2023年重点财政工作中明确,将通过争取中央支持、金融机构展期降息、盘活资源资产等方式,推动各地将债务利息足额纳入预算,为基层财政秩序回归正常、提高在资本市场信用奠定基础,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健全系统解决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体制机制,逐步推动地方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向记者说明,置换和展期仅仅是改变了隐性债务的表现形式,但不会降低存量隐性债务的余额。这个模式亦不会新形成隐性债务,符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的大原则。
“不应强求金融机构在短期内将全部存量隐性债务进行置换和展期。”张旭表示,对于金融工具的期限,建议尽量控制在5年期及以下,以此保证用5年以内的时间将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完毕。对于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建议更多利用市场化融资的方式,而非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央行资金。
融资平台
市场化转型或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与地方在部署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的同时,对强化融资平台管理更加注重。根据记者统计,全国至少有8个省市在2023年财政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将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治理。其中,贵州、青海、河南明确今年将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吉林、江苏、安徽将重心放在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
谭志国指出,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已开始部署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而地方政府也需要具有一定综合实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方国企为地方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承担“排头兵”角色。“在此背景下,各地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刘昆则在近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强调,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分类转型发展,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
实际上,社会各界对于城投公司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改革的呼吁由来已久。部分投资者建议,应主动对若干弱资质地区的弱资质城投债进行“定点爆破”,从而打破金融机构的政府兜底预期,并以此快速终结上述机制。但张旭认为,城投债具有较强的板块化特征,这样先破后立的做法容易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张旭表示,当前总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城投公司是形成和带动全社会投资的关键力量,且政府兜底预期等问题更是由来已久。所以,在进行城投公司产业化转型时宜稳扎稳打,切不能急于求成。
在谭志国看来,从宏观环境改善的角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从“土地财政”转向“产业财政”,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解决债务问题。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