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薇萍 梁蕾
近年来,我国聚焦“双碳”目标,积极稳步推进绿色低碳优质发展。6月14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览会”)圆满闭幕。在碳博览会期间,安永大中华区财务会计咨询服务合伙人刘国华接受了《上海证券日报》的独家采访,讨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措施,以及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国家碳市场”)的发展前景。
“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是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同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提出到2025年,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有效实施‘双碳’政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刘国华说。
刘国华认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很长时间,绿色低碳政策必须逐步完善。在建设“双碳”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政策与标准的有效联系,确保标准的一致性,积极关注国际标准的变化趋势,加强国际交流,将国际标准转化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
2021年,全国碳市场作为推动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正式启动,纳入电力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达到99.5%的履约率。如何管理第二个履约周期,进一步激发全国碳市场的活力?刘国华认为,应尽快纳入更多行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提高市场交易活动,帮助企业走清洁低碳绿色发展的道路。同时,建议尽快重启CCER项目申报,提升环境权益的市场化空间。此外,我们希望绿色电力和绿色证书系统能够更好地与国家碳市场融合,避免环境权益的重复计算,为各类控制和排放企业提供更多的减排路径。
“作为首批碳交易试点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碳交易试运行,全市高能耗行业碳排放大幅下降,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自主减排意识增强。这些结果得益于完善的制度和广泛的交易主体。此外,上海碳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开展碳排放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增强碳金融市场活力。刘国华说。
全国碳市场以低成本、高效率帮助碳减排,充分发挥价格发现的作用,促进了许多企业的绿色转型,也证明了碳金融促进低碳转型的有效性。”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基于稳定和活跃的交易市场,但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活动相对较低。因此,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国华说。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