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支持上海建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记者 张琼斯
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刚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需要在绿色转型和绿色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据有关方称,所需资金达到100万亿元。
易刚认为,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促进环境信息披露,适当提高信息透明度,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降低参与绿色转型的社会资金成本,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胡萝卜加大棒”的目标是实现“30.60”
易刚表示,绿色金融将在稳步实现“30.60”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效。
“实现‘30.60’的目标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易刚说,显著提高排碳成本可以理解为“大棒”。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支持工具是激励机制中的“胡萝卜”。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的发展。
易刚说:“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提供的再贷款已到期收回,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承担风险。这种“胡萝卜”激励机制适中、市场化。”。
降低社会资金参与绿色转型的成本
据易刚介绍,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于2021年搭建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框架,组织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航空、石化、化工、造纸等8个重点排碳行业进行碳成本敏感性压力测试。
中国人民银行还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和转型政策,组织部分地区银行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通过开展相关工作,金融机构不断提高管理气候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处理减排与发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更合理地支持经济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和力度。”易刚说。
易纲表示,要实现“30.60”目标,需要在绿色转型和绿色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据有关方测算,所需资金达到100万亿元。
“如此大的资本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一小部分,主要依靠引导和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金融工具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佳增长路径。易刚表示,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促进环境信息披露,适当提高信息透明度,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降低参与绿色转型的社会资金成本,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上海可以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易刚表示,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上海作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金融风险管理中心、金融技术中心、优质商业环境中心、金融人才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上海是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所在地,绿色低碳转型起步较早。”易刚表示,近年来,上海提出了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目标,率先推出了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热情和创新,在未来绿色金融领域发挥了更大的主导作用。
易刚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帮助上海在服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