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黄坤
“如果你的房贷利息是5.5%至6.3%,根据‘过桥贷款’可低到3.2%。”近日,住在浙江省杭州市的王女士接到“贷款中介公司”手机,数番沟通交流出来,比较大的价差让其甚是一见钟情,一边摩拳擦掌,一边又害怕风险性。
上海证券报新闻记者调查获知,随着各地首套房利率迈进“3时期”,新增加住房贷款与存量房贷价差放大,对于存量房贷年利率相对较高的买房者“想央行降息”心理状态,一些贷款中介公司当起了“过桥贷款”的深灰色买卖,根据降低成本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更换贷款的实际操作来达到。
“过桥贷款”招数分析
“赶紧银行降息的好机会,做一个‘过桥贷款’省十几万元贷款利息!它不香吗?”
近期,一些贷款中介公司在社交平台贴出来“过桥贷款”广告宣传,声称能通过低费率个人经营贷、消费贷款更换高利率房贷的形式,帮存量房贷年利率相对较高的买房者节省借款总贷款利息。
价差下,“过桥贷款央行降息”深灰色买卖奔涌。记者观察,贷款中介公司在社交平台发布宣传海报,列出买房按揭借款与过桥贷款后价差。以贷款额度100万余元、等额本金还款方法为例子,当贷款年限20年房贷利息为6.13%时,月供为7239.51元,总利率为73.7万余元。“年利率的确减少了,总贷款利息也会减少!”该则宣传海报称,假如过桥贷款为20年时限利率为4.5%的个人经营贷后,月供降低至6326.49元,总利率仅有51.8万余元,过桥贷款后总贷款利息节约21.9万余元。
如何做到“过桥贷款央行降息”?新闻记者以客户真实身份联系了上海市一家中介服务。其阐述了实际操作招数:最先,购房者户下要有着一家公司,从而得到贷款资格,与此同时找一笔“过河”资产结清存量房贷;下面,购房者用房子做抵押申请办理个人经营贷,等个人经营贷下款后,再结清“过河”资产。
“购房者名下企业,申请注册须满一年;个人经营贷下款后,要转至购房者可靠工作人员储蓄卡上。”一位刚帮客户“过桥贷款取得成功”的贷款中介公司人士称,用以还贷资金能找亲朋好友资金周转,或者找主管机关“过河”,日年利率约百分之零点七。
隐藏多种风险性
“过桥贷款央行降息”深灰色买卖身后,蕴藏着毁约违反规定、巨额收费标准圈套、资金短缺的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试着“过桥贷款”的买房者发觉费用较高,舍弃实际操作。“一开始被利差和宣传词吸引住,后来才发现全过程比较复杂,每个步骤都要许多花费。”王女士表明。
一位贷款中介公司介绍称:“大家广泛依照贷款额度按点收介绍费,300万余元之内不少于1.5%,即4.5多万元;500多万元介绍费按1%扣除,即5万余元。除此之外,转拿到手一家皮包公司必须7000块左右,后面维护保养很有可能还要交一些服务费。”
北京市法学会房产法协会理事长王玉臣提示,一旦查出了,买房者若不能及时还款银行借款,可能面临被质押房产被拍卖风险性;而帮助其操控的贷款中介公司也会面临被罚款风险性,情况严重很有可能会涉及违法犯罪。
“即使‘过桥贷款’实际操作完毕,一经发现会纳入征信,因此申请办理时需好好想想。”以上刚帮客户“过桥贷款取得成功”的贷款中介公司人员坦言,若是在过桥贷款后,金融机构发觉运营信贷资金未按合同约定应用,贷款人也将提早全额偿还借款。
对于该类深灰色买卖,银监会消保局曾提醒顾客看清违反规定过桥贷款身后隐藏风险性:中介公司违规行为给消费者带来毁约违反规定安全隐患;中介公司垫款“过桥贷款”,息率掩藏众多内幕;“借新还旧”“过桥贷款”实际操作有资金短缺风险性;“过桥贷款”实际操作有网络信息安全权被侵犯风险性。
监督机构维持强监管
针对“违反规定过桥贷款”情况,监督机构数次警告,并维持强监管。
在今年的2月,中央银行、银监会举办一部分银行业交流会提及,针对部分贷款人违规使用个人经营贷、消费贷款提前还贷的现象,规定银行业持续做好贷前信贷管理,提升风险提示;监督机构将加大查验打击力度,立即依法查处违反规定中介公司并公布经典案例。
2月21日,山东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表明,近期在日常风险排查检测过程中发现,一些非法中介服务或者个人借机假冒金融机构金融企业工作员,可以帮助“提前还房贷”“过桥贷款央行降息”之名,诱发消费者权益盲目跟风提前还房贷,乃至违反规定申请办理转贷业务,可能造成金融业消费者权利损伤。
管控“重拳出击”下,已经有金融机构接到罚款单。建行最近接到一张额度近2亿的罚款单,共涉及38项敏感内容:因违法派发房地产贷款、贷款审查严重不敬业、违法申请办理虚报住房贷款、银行信用卡资产违反规定注入证劵公司、个人信用贷款管理方法有违审慎经营规则等,总公司、分支行总共挨罚19891.5626万余元。
除此之外,平安银行因“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被侵吞于房地产业行业”等违法行为挨罚8970万余元;中行因“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被侵吞于房地产业行业、向银行职员和国家公务员派发个人经营性贷款”等违法行为挨罚3280万余元;东亚银行因“违反规定派发房地产贷款”等39项违规违纪客观事实,挨罚4965万余元。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