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航列表:
今天股市暴跌怎么回事
今天股市暴跌原因有很多,可能包括:
1、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可能使美国一些行业的股价持续走低,中国进出口企业的股价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从而导致中国股市暴跌。
2、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贬值以后,炒股人就会抛售自己手上的股票,从而导致股市暴跌。
3、行业因素: 一些行业在经济中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有所提升。
拓展资料
今天A股三大指数微涨微跌开盘,开盘后周期股大幅拉升,尤其煤炭和钢铁跳空大涨带动上证指数高开高走,结果周期股出现冲高回落,随后三大指数震荡走跌,尤其是当有色板块出现高开跳水之时,整个周期股转弱导致盘面走跌,各大板块同步走跌,各大指数和板块越走越弱,今天完全就是一个单边下跌走势。
尤其午盘开盘后空头顺势下探,再次小幅杀跌一波,对今天盘面雪上加霜。之后保险板块看不下去了,保险指数快速拉升缓解大盘跌幅。跟早盘走势冲高回落,证券板块和各大题材股跌幅进一步扩大,导致午盘三大指数再次跳水杀跌,随着午盘再次跳水杀跌后,整个盘面已经非常狼狈了,板块和个股已经绿油油一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下跌个股超3000家,全天走出冲高诱多震荡下跌收割韭菜的行情。
今天收盘三大指数集体收跌,上证指数跌幅为1.34%,深证指数跌幅为1.91%,创业板指数跌幅为2.24%;个股绿油油一片,上涨个股只有1063家,下跌个股高达3335家;个股方面除了农林牧渔、旅游和医药保健等稍微强势,其余有色、汽车和半导体等大跌,题材股成为今天A股杀跌的重灾区,大部分行业个股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确实可以用全军覆没来形容,全天收割韭菜行情,悲剧行情。
今天股市为什么暴跌
股票产生坏消息:当股票有坏消息时,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会出售股票,导致股价暴跌,以便尽快绕过这一不利因素,例如股票重组失败、销售业绩爆冷或销售业绩造成巨大损失;
2、受股票大盘、市场行情走势的影响:股票的市场走势多多少少会受股票大盘、市场行情走势的影响,当市场行情走势不景气、股票盘里大幅下降的情形产生时,股票很有可能会追随股票大盘继续形成下降的情况;
3、主力出货、吸筹:当股票通过长久的拉涨以后,股票价格早已上升到主力的预测股价,主力放出大量手里的财产,以进行出货,或是主力要用主力优点,进行吸筹,打压股票价格,造成股票狂跌的情况。
衷心希望这个答案能够回答您的疑问,为您提供良好的帮助,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您能够一帆风顺,在生活事业当中稳步前行,不偏不倚,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今天大盘为什么跌
今年上证综指为何下跌
上证综指跌逾2%,跌破60日线,创今年最大单日跌幅。 沪深股指早盘低开,盘中震荡走低,跌幅继续扩大。午后两市股指继续下探,尾盘一度跳水。 上证综指跌逾2%,一度跌破3350点。 深证成指和中小板指跌幅超过3% 创业板指数跌逾3%,跌破1800点,创下本轮调整的低点。 上证成交2705亿,深证成指成交2839亿,合计成交5544亿元。
对于大盘的下跌,应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白马股有回调,市场核心上涨动力已经停止;
2.近期解禁潮来临,多只股票跌停开盘,引发后期解禁担忧;
3.制度性分歧加大,尤其是下半年和下半年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资金流出。
股票复牌后为什么会暴跌如何应对停复牌情况
大家如果有关注股票,应该也知道股票会有复牌情况,当股票复牌时,我们往往都会关注它的价格变化。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股票复牌后为什么会暴跌?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股票复牌后为什么会暴跌
1、个股复牌期间,出现重大利空消息,比如,一些重组的股票,在停盘期间,个股公布重组失败的消息,则在复牌之后,会引起市场上的投资者恐慌,大量的抛出手中的股票,增加市场上的空方力量,从而导致股价大跌。
2、如果个股复牌期间,正好碰上市场行情低迷,大盘出现跳水的情况,则个股受大盘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下跌的情况。
3、个股在复牌之后,可能会出现补跌的现象,导致个股下跌。除此之外在个股复牌之后,主力为了收集筹码,或者把盘中的散户洗掉,减轻个股后期继续上涨的压力,则会在复盘时,卖出一部分筹码,导致股价大跌,来引起市场上的散户恐慌,从而抛出手中的股票,好方便其在下方以较低的价格吸筹。
投资者应如何应对停复牌情况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面对停复牌情况时需要谨慎应对。他们应该及时关注相关公告和新闻报道,了解事件背景以及公司具体情况,并基于此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在股票重新复牌后,价格波动较大是正常现象。投资者需理性看待行情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持仓策略。一方面可以考虑分散风险、减少单只股票集中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逆势操作以获取更好收益。
大盘现“V”型大逆转
四大军团动作频频
《证券日报》记者:承接周二接近250点的大跌,昨日市场早盘再度大幅低开,午后市场开始大逆转,呈现出惊艳的“V”型反转之势,最终沪指报3794.11点,上涨45.95点,涨幅1.23%。请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股指逆转,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
广州万隆:在市场神经敏感之时,四路主流资金却动作频频,或提示新的行情或将临近,值得期待。一是国家队,部分国家队弹药已在逐步建仓,特别是昨日急跌时大盘顽强拉升,不排除是国家队出手。
二是1161家公司股东户数变少,显示有主力趁市场大跌时暗中腾挪吸筹;三是产业资本趁机吃货,占据A股市场重要话语权的产业资本正积极增持,8月份以来产业资本增持次数已大幅超过上半年每月平均水平;四是外资抢筹积极,RQFII和QFII机构开户月度新增A股开户数创出今年新高,表明外资对A股继续看好。
巨丰投顾:消息面上,昨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证金公司和中央汇金持股情况,再次表现出国家队持股的信心。而盘面上,午后涉及国家队背景的多股全线拉升,瞬间涨停,刺激央企改革以及前期证金公司持股标的的大涨,市场信心重新焕发,其他板块纷纷跟随,市场气氛适当好转。
回头看看周二的下跌,似乎有着必然的联系。证金公司周二公布部分股票转让给汇金公司,指数暴跌;而昨日多家公司公布了证金以及汇金的持股情况,指数逆市大涨,仅就心理的影响来说,一次是担心国家队的撤出,一次是确定国家队出手了,“心魔”是多么的可怕。因此,目前没利空出现,下跌完全是恐慌心理导致,指数探底回升后,后期震荡反复为主,但总体上行趋势依旧。
沪指暴跌逾5%失守4100
七月第一个交易日未能开门红,沪指暴跌逾5%,连续失守4100点及4200点两个整数关口,两市逾800股跌停。
截至收盘,沪指跌5.23%报4053.70点,成交8381亿元;深成指跌4.79%报13650.82点,成交6912亿元。
盘面上,各板块全部下挫。船舶制造、机场、有色、军工等板块跌幅居前。
分析人士表示,市场已进入超跌之后的修复过程,预计短期反弹压力位在4483点缺口附近。
正可谓“五穷六绝”,六月下半月暴风雨式的杀跌,让广大投资者领教了“六绝”的威力。不过正所谓不经风雨何来彩虹,在当前五大重磅利好支撑下,大盘经过"五穷六绝"的行情后,在新的月份也有望迎来“七翻身”新行情。
股市暴跌对房价的影响:股市暴跌对楼市有什么影响
从过往这么多年的历史看,中国股市熊市长牛市短,而且基本都是大涨大跌的走势。股市暴跌对房价的影响在于,股市资金因大盘暴跌而加速流出,资金有趋利性,会流行暴利的楼市,导致房价继续上升。如果说股市暴跌对楼市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股市暴跌将使股市继续虚弱,楼市继续强势。
股票市场每一轮大幅度的波动,投资者基本是“一赢两平七亏”,几乎成为定律。反观房地产市场,从2000年开始,房价除了个别年份如2003年非典、2008年金融海啸、2011年下半年、2014年等出现小幅度回调之外,几乎都是稳步向上运行的。
虽然现在房价的涨幅较过往明显放缓,但在快速城市化的环境下,超大城市、中心城市的房价不仅不会掉头向下,很长时间都还会运行在上升通道。所以从楼市资产价值的稳定性来看,股市无法与楼市匹敌。不仅如此,房产作为不动产,它首先具有居住属性,每个居民家庭不可缺少,其需求产生和变化规律受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人口红利影响,与股市波动无直接关系。从不动产其他资产功能看,它可出租获取稳定收益,可以抵押物等,对于想稳健配置资产的居民而言,楼市这些优势独一无二。
所以,从中长期看,股市暴跌对房价的影响并无太大关系,楼市的需求遵循自身规律,不会因为股市波动有实质性的变化。
股市暴跌对房价的影响:股市大跌,对于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最好启示还是:见好就收。切不可将身家或者财富希望全寄托于此。房产无疑是股票投资收益最好的固化所在。
另外股市暴跌对房价的影响还在于:股市和楼市的关系是同向不同步,即每一轮市场波动,股市和楼市总体朝同一方向变化,股市总体上涨,房价也开始止跌反弹;但一般股市先转向,楼市后跟随。
我们知道,从投资的角度看,楼市和股市是居民资金进入的最主要的两个主渠道。
一个人不能左右的是自己的命运,所有人不能左右的是趋势。过去的十余年,房子是增值最快的资产,如果你买了房,就相当于登上了一趟开往财富彼岸的高速列车,这是大趋势;2013年后,城市房价开始分化,结束了过往大城市、中小城市普涨的格局,钱开始往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汇集,如果你买对了房,就相当于搭乘了财富升天的火箭,从此天各一方,这是更精准的趋势。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