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24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博物馆举行,海内外近150名文物防震领域专家出席研讨活动。
研讨会现场。(四川省文物局供图)
地震是造成文物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中国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3•11福岛大地震、2023年2月土耳其大地震等强烈地震均对文物均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 6800 余座博物馆中,60%以上地处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大部分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处于地震设防高烈区。文物防震保护是全球性的课题,文化遗产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也是国际学术界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文物防震保护分享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了国内外文物防震技术研究进展、馆藏文物防震风险管理、气候影响下的建筑遗产风险管理、以及文物防震的各种措施、方法及试验研究和在多个项目中的示范应用等。本次会议旨在联合国内外科技力量、追踪国际文物防震的前沿科技,加强国际性的技术创新合作与学术交流,推动建立文物防震技术国际标准,为全球文物防震保护做出中国贡献。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介绍,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文物防震的科技与创新,通过设立科研基地、部署实施相关研发计划项目等,不断加深对文物防震机理的认识,丰富防震技术手段。
四川是文物大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 6.52 万处,特别是石窟寺 2134处,居全国第一。同时,四川又是中国地震频发的区域之一,文物的防震预防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为有效应对地震灾害,在四川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成都博物馆成为了中国第一个采取馆舍、柜架和文物本体一体化防震的示范项目,为建立馆藏文物防震系统解决方案、编制国家相关规范,做出重大贡献。此外,采用防震技术的雅安市博物馆、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分别经历了2022年6.2级、6.8级强地震,文物无一震损。
会议期间,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分别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馆设立工作站,并举行揭牌仪式,进一步深化馆藏文物、古建筑、石窟寺等各类文物的防震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动四川文物防震保护事业的发展迈向新高峰。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四川工作站揭牌。(四川省文物局供图)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