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多元化的食品供应体系。这是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发展,对改善农业资源配置、保障中国食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多样化的食品供应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拓宽食品供应渠道,提高食品来源结构的多样化水平。除了向耕地和植物和动物索要食物外,还应进一步开发草原森林和海洋资源,探索微生物和生物工程的技术潜力,加强对非常规农业生产空间的研发和应用。二是增加食品供应类型,提高食品和商品构成的多样化水平。除了食品,还应增加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种食品的供应,既保证了传统的粮食安全,又保证了肉、蛋、奶、果、油、糖等非粮食重要农产品的供应。
构建多元化的食品供应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食品供应安全水平。近年来,我国食品供应的整体对外依赖度呈上升趋势。随着全球市场不确定性的加剧,食品供应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中国仍有大量的土地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除了19亿亩耕地外,我国还有30多亿亩森林、4亿公顷草原和300万公顷海洋,但草原、森林和海洋提供的食品在食品供应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家的土地资源发展将大大大幅提升,这将会增强。
构建多元化的食品供应体系,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的变化和食品消费需求的提高,增强食品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需求加快升级,呈现出粮食消费下降、肉、蛋、奶、果蔬等非粮食消费快速刚性增长的多元化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速度仍滞后于食品需求结构的变化速度,导致食品供需偏差、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结构失衡,成为影响食品供应安全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矛盾。构建多元化的食品供应体系,需要满足新的食品消费结构
构建多元化的食品供应体系,应以资源条件为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和技术支撑作用。在承认粮食以外其他食品生产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资源条件和优势,实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扭转单方面强调粮食增产造成的资源错配、相应的效率损失和环境风险。构建现代食品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根据适应市场需求和匹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通过提高食品供需在空间上的匹配,降低食品的大规模、长途运输,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和消耗,促进食品工业绿色优质发展,保证食品供应的可持续性。构建多元化的食品供应体系,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尽快弥补各种食品在生产中的技术短板,提高产业链的机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的综合利用,促进种类、农业和农业机械的协同创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水土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增加、资源环境收紧等约束。
目前,建立多元化的食品供应体系,需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粮食结构,提高粮食供应保障水平。保证饲料粮供应是提高肉、蛋、奶等畜产品供应能力的前提,是构建多元化食品供应体系的必然选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饲料粮的播种面积比例远低于动物源营养在食品消费中的比例,饲料粮的短缺与粮食的共存成为当前农业的主要结构问题,导致饲料粮进口价格上涨,同时增加了粮食种类的饲料消费比例。粮食类型从食用消费向饲料消费转变,饲料粮食供需紧张与粮食类型总消费供需紧张的关系相互传递,加剧了农业资源的不匹配。研究发现,在保证粮食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粮食饲养结构,将有助于提高粮食多样化供应能力。提高饲料粮供应保障水平,不仅要促进粮食生产存量结构的调整,还要明确饲料粮在提高新一轮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先事项,加快饲料粮生产条件,加强技术和政策支持。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